第三百七十八章 陆羽:我还没上车,等等!!!(第3页)
父皇,您多心了。”
朱标眼神坚定。
见父皇没有回应。
他又继续说道,“这世间不乏有才之人,入了朝堂,便被权力迷了眼。
但先生定然不会如此。”
朱标一字一顿,言辞恳切。
朱元璋听后,闭上双目,脑海中浮现出之前与陆羽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画面如走马观花般一一闪过。
许久之后,朱元璋豁然睁开双目,缓缓说道:“但愿如此。”
朱元璋出身农户之子,后来遭逢乱世。
先是在皇觉寺当了和尚,为了生计四处化缘,又投身义军。
经历无数艰难险阻,这期间人心叵测,绿林好汉般的兄弟也曾对他刀剑相向,遭遇过不知多少次的背叛,历经九死一生,才逐渐看清身边之人。
谁对他是真心相待,谁又是只能同患难,不可共富贵。
人心难测。
朱元璋对此深有体会。
或许陆羽本就与众不同,又或许真的可以再让朱标赌一把。
……
离了皇宫,毛骧快马加鞭,日夜兼程。
每到一处驿站,吃完饭便睡,睡醒后换一批快马继续赶路。
约莫半个月后。
终于来到福建一带,这里是南孔一脉的聚居之地。
此前前往应天府的南孔一脉家主孔希生,随着时间推移,早已回到福建家族宗室之地。
他不可能一直跟在朱元璋身边,做那些挑拨离间之事。
随着北孔一脉归降,低下了往日高傲的头颅,南孔一脉的复兴之路变得越发渺茫。
时至今日。
国子学孔孟圣贤学问与实学相提并论,经大明日报宣扬后,此事人尽皆知,百姓或许所知有限,但天下文人无一不晓。
这对南孔一脉而言,众人心中仿佛压了一座沉重的大山,往日复兴的机会更是几近于无。
“可恨那孔希学这老贼,往日的半点血性全然不存,还以为他要与朱天子拼个你死我活,我南孔一脉正可趁此机会,夺回正统之位。
可现在看来。”
“唉……”
千言万语到嘴边,也只能化作这长长的一声叹息。
孔希学心中后悔不已,当初将家族中的爵位让给了北孔一脉,致使南孔一脉正统旁落,如今更是被天下文人忽视至此。
但当时身处那般险境,孔家实在没有别的选择,也没有其他路可走。
“终是委屈了你,立坊。”
宗族祠堂前,族会前不久刚举办完。
这几日,孔希生心怀惆怅,忍不住多了几句愤慨之言。
往日他早已心如死灰,没有希望便不会有失望。
孔希生浑浊的目光看向面前南孔一脉,在福建所出的名士孔立坊。
在这福建一带,孔立坊为人端庄,学富五车,其名士风范也为不少地方官员所知晓。
然而,凡事总有对比。
与北孔一脉衍圣公如今的光景名望相比,却是大相径庭。
“家主切莫多言,这或许便是我南孔一脉的命数。
能在福建延续下去,甚至苟延残喘,我们也该知足了。”
孔立坊反过来劝说面前的孔希生。
他俯下身,目光落在桌上的那份大明日报上。
这几日,大明日报又刊登了一些关于实学的内容。
孔立坊对实学颇为感兴趣,比起家族传承的圣贤学问。
他对这从未接触过的实学更觉新奇。
诸如工贷赈济,以及洛阳新都制造的各种神奇物件,热气球、纺织机等,除了尚未广泛流传的,相同的物件在南孔一脉孔家之内。
他都一一收集,着实大开眼界。
既然孔立坊对实学有这般热情,身为南孔一脉家主的孔希生也未曾阻拦。
实学前途光明。
哪怕是当今圣上,以及那位被视为国之柱石的太子
殿下,同样对实学极为重视,说不定哪一日。
实学便能成为南孔一脉的支柱。
“你若真想知晓,瞅准时机也可前往洛阳新都,去那国子学,见见那位陆先生。
他虽年轻,但一生所学,于实学一道之上,想必定是经世之才,日后也定是实学这门学问的流派之祖。”
孔希生发自内心地忠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