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指点叶落烟雨

第三百五十六章 采访!(第3页)

 听那咔嚓声响,方孝孺心潮澎湃,赶忙拿出纸笔,就地记述起来,他不吝溢美之辞,对这生产场面大加夸赞,对纺织厂的调配安排极是褒扬。

 写着写着,方孝孺忽地发现

一个疑点。

 入目所见,所有工匠们忙得脚不沾地,甚至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可这些人的脸上,并没有半点疲惫不耐表情,反都是神情激昂,干劲十足。

 “这些人……当真都不会累吗?”

 方孝孺看来,这种枯燥重复的工作,最是劳神伤力,按说匠人们不敢如此积极。

 好奇之下,他忙找来纺织厂管事,要求采访,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他并没有直接采访管事,而是让其找来个工匠,当面问答。

 闻言,管事当即找来了个身材敦厚的中年妇人,面色憨厚老实,看样子是个农家妇人。

 见她有些紧张,方孝孺笑着点了点头,温声问候:“大娘不必慌张,咱们就是来聊聊天,你可否告诉我,在这里干活累吗?”

 妇人似有些懵懂,愣了片刻方才摇头道:“不……不累……”

 方孝孺笑着道:“我看这纺织厂的活计繁忙,长久干下去难道不辛苦?”

 “不累,俺们四人一班,轮流当值,一人才摊三个时辰呢!一天只干三个时辰,挣的可比在家多得多,这有啥可累的!”妇人显然已渐渐缓解了紧张,说话流利多了。

 说到底,还是纺织厂开出的待遇丰厚,有钱挣,苦点累点怕什么,再说一天三个时辰的工作量,本身也不算繁重。

 方孝孺又笑着问道:“倘若让你回家继续种田织布,你可愿意?”

 妇人赶忙摇头道:“当然不愿意哩!在这里有吃有喝,还给发衣裳,挣得又多,回了家种地,收成不好就要挨饿哩,俺在这里干了俩月,就抵俺在家种一年的地哩!”

 这妇人定下心来,话也渐渐密了起来。

 她唠叨了一通,大抵总结下来,在工坊干活能收获稳定的物质保障,这比在家种田,看天吃饭要强得多。

 经过这一番访问,方孝孺终于明白,为何在这里干活的人,都是那般积极昂扬。

 有这样完善的保障,工匠们格外卖力,再加上严格的管理,保障纺织厂效率最大化,如此一来,这产量想不高都难。

 采访完纺织厂后,方孝孺一众又赶去制衣厂。

 一进制衣厂,他就被眼前那花花绿绿各色衣物给迷花了眼,宽阔的工坊中,密密麻麻堆满了人。

 这些工匠倒并非散漫聚集,而是被无数长条形的工作台分隔成数列,整齐有致地劳作着。

 工作台上堆满布匹衣物,下方安置滚轮,将上面的衣物滚动传递,每经过一个工匠,滚轮便停置下来,任由那工匠抓起半成品衣裳,穿针引线忙活起来。

 他们每一个人,都只负责一道工序,这么多人凑在一起,才合力完成一件衣裳的制作。

 乍看起来,这似乎有些繁琐,可实际上,每个人完成自己的工序,不过片刻功夫,缝制完这一件衣裳,便可抽出空来继续下一件。

 看到这流水线般的工作程式,方孝孺大叹精妙。

 人常说熟能生巧,这每一个工匠,只需不断重复一道工序,势必对自己这道工序十分熟练,因此,他们工作的效率极高,完工品质也极佳。

 而且,这种流水线模式,对工匠的要求也低得多。

 试想,要培养一个精通各种裁剪缝制手艺的匠人,想必极难,可要培养一个只会缝制袖口,或是只会缝订盘扣的匠人,那要容易得多。

 这种生产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工匠的要求,同时又追求最高的工作效率。

 看到这里,方孝孺终于明白,为何这成衣的产量有如此惊人,成本能如此低廉。

 而他对于陆羽的钦佩,也再攀高峰。

 花了好一阵儿,总结整理了在这工坊的见闻收获,方孝孺终是满载而归,他心中已在畅想,待这工坊见闻登报见载,成衣的知名度再一次提高,销量继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