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采访!(第2页)
正好,这时候,已经有官员送来了衣裳,李芳远接过一触摸,立时大惊,
这衣服质地竟相当不错,绵韧解释,拿在手里相当轻软,却又格外舒适,再看那布料,纺纱工整绵密,竟是上等纺织工艺。
这种工艺,他高丽国哪怕专供王室的御用纺织匠,怕也做不到,这完全不是自己所想的破烂呀!
“怎么样,李世子,我大明拿出这成衣与贵国交易,可算有诚意了?”眼看李芳远神情怔忡,朱梦炎得意起来,昂首挺胸,轻笑问道。
李芳远这才收起惊讶模样,小心翼翼道:“不知大明这成衣,价格如何?”
衣服是好衣服,可价格若是太高的话……
“这价格嘛……”
朱梦炎仰身后靠,倒是卖起关子来,他犹豫的时间越久,李芳远就越发肯定,这衣服定是天价。
可没过多久,朱梦炎随即伸出一根手指,道:“各式衣裳款式不一,价格自也不同,但照世子手中衣裳款式,大抵得百文上下。”
“竟这般……”听这报价,李芳远登时倒吸一口凉气,他差点将“便宜”二字脱口而出,好在临了忍住,将其吞了回去。
这么好的衣服,一两银子竟能换十件。
这价格,不可谓不便宜。
李芳远当真怀疑,是朱梦炎报错了价,还是朱元璋老糊涂了,肯放血接济高丽。
不过不管如何,为防对方反悔,李芳远当即拍板,将这笔生意先行定下道:“这价格倒是不错,如此倒是多谢大明皇帝陛下了!”
他正自窃喜偷乐,却不料朱梦炎心中,更是乐得找不到北,原本这衣裳,不过二十文成本,朱元璋特意交代,户部才将价格拔了又拔,提高到百文。
这买卖一旦达成,大明可借这成衣牟取重利。
事实上,将成衣纳入贸易朝贡,也是朱元璋的一次试水。
这第一次的买卖,成衣所占比重并不算高。
朱元璋打算,若是高丽能迅速消化这些衣服,以后可适当提高其贸易比例,毕竟,相较于丝绸茶叶这些高价值货品,成衣的市场要大得多。
只要这成衣贸易能持续稳定,大明定可从中,牟取重利!
两国贸易不是儿戏,其体量规模,可不是一般的民间商贸可比,大明敢将成衣纳入贸易朝贡,其根源还是产量充足,这其中,新式纺织机是立下了大功。
两个时辰之后,李芳远才在朱梦炎的送别中走出了礼部,此时的他一脸笑意,毕竟自己可是占了大明的大便宜呀!
………………
洛阳,自纺织厂投产后,强大的产能和严格的品控,使纺织厂生产的成衣广受好评,不消几个月间,成衣已彻底占领了洛阳市场,并不断在周边城镇打开销路。
这一火爆苗头,立刻被嗅觉敏锐的方孝孺给抓住了。
“采访?”当陆羽从方孝孺口中得知,他要带着报社的人前往工坊采访时,当真有些意外。
方孝孺却态度很是积极道:“先生,纺织厂的成衣近来很是火爆,正是百姓们争相讨论的热点,而我大明日报正是要找到这热议话题,将之剖析展示给普罗大众。”
许是怕陆羽不答应,他还一个劲地阐述理由:“大明日报时下已是百姓茶余饭后的必看之物,在日报上刊载成衣之事,有助于提高成衣的知名度,而且还能够传播科学技术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陆羽闻言,当即同意了下来。
得了应允,方孝孺很是高兴,他赶忙招呼着报社的人,马不停蹄杀到纺织厂去。
纺织和制衣本就相辅相成,两间工厂本就开在一起。
方孝孺一众率先到了纺织厂,一进坊内,便听到咔嚓咔嚓的机器轰鸣声。
无数新式纺织机正在运转,机轮转动,牵扯着棉线进入织机,后方织布机来回摆动,拉扯着棉线来回编织,逐步编成布匹。
布匹越积越长,但织布匠人却并未停下踩着滚轮的脚,仍不停劳作,倒是有监看工匠上前,将布匹量裁收纳,卷成成匹布卷,收装起来。
整个厂房秩序井然,所有人各司其职,保障纺织厂进度有条不紊。
这等规模化、流水化的生产方式,方孝孺以前从没有见过,但只需看一眼他便能判断,这便是保证纺织厂效率的最好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