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大妞的未来(第2页)
徐春娇也不解释,默默拿出干巴咸菜和干巴咸鱼,还有一把挂面。
老太太的辈分算高的,年年过年都会三三两两的有人过来走亲戚。
能带一包白糖,一瓶麦乳精,一瓶酒,一块二刀肉那都算有钱人。
没结婚前的女婿走丈母娘事儿够大了吧,能配上四把面条,一包白糖,两瓶酒那都是标配。
老牛家和老徐家目前最出息的就是老太太统领的这一支,周围一圈一溜烟的穷苦亲戚。
也不是没有上赶着上巴结的。
前两年就有提着厚礼上门想贴贴这富裕亲戚求个照应,最后空手走的啊。
也不知道咋宣传的,这两年过年再来老太太这,无一例外都是一把两斤来重的面条。
包装白糖太贵了,都是称散装的白糖,搁家里自己封口。
这也好,都省去琢磨谁家送了啥,不用担心回头不小心把人家送来的再给送回去。
老牛家晚辈们回礼的时候也是挂面和白糖,顶多加一份糖果给孩子甜甜嘴巴子。
你来我往的,反正家里挂面剩得挺多。
母女两边过早边说着话,牛翠兰本来吃得挺放松,差点被老太太一句话呛着了。
按着老太太的意思,既然全国学制还不统一的话,理论上只要大妞去承认五年制的地方考初中,拿了学籍再转回来读书就成了。
母女两都在学校干过,对教育系统不说摸得透透的,钻个空没问题。
现在全国又是公社学校又是子弟自创学校,再混着公办,学籍乱着呢。
徐春娇说出几个地名,叫闺女写信去问问。
牛翠兰听半截就明白了,全是劳改农场那几位老家所在的地儿。
人知道以老太太和对方之间的关系,这事相当于已经成了一半。
说是这么说,可到时候又是奔波又是打通关系,恐怕还得费点钱,那可就不是几块钱学杂费的事了。
牛翠兰有点不理解。
满打满算,家里孩子其实都算是提前上了学,大妞五岁就上一年级了
比如建军和二
妞隔年,也是五岁上的一年级。
大妞就算是再在六年级多呆一年也很正常,为什么要劳心费力的死磕今年呢。
“那孩子想当医生”徐春娇说:“早一年入门,就多些人脉托举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