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雪泥鸿爪ad
第七百零五章 先秦诸子百家之名家讼师邓析(第2页)
说名实相符,很多人理解不到其关键所在。如果说任何名从说出来的那一刹那起就注定了有所偏差,名与实难以对应。特别是前年的语法、文字、语音流变之后,往往名与实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正如这里用的“风马牛不相及”一词,其原意是地域广大,难以串联,而在我大明朝则是两者毫不相关。
除了这种变化,事实上任何一个人说出的名也难以概括事物的全貌的。即使没有语言变化也不能。即使圣人也不能。因此要做到名实相符才能杜绝被钻空子。
典型的就是“仁”,当夫子说出仁时,你文字描述的仁与其心中的人总有差异的,与其他人理解的仁也各不相同。最典型的仁的对象包不包括城外的野人呢?就这一个怕是能吵到战国结束。
正是因为仁的实相当的空洞多变,这就导致几千年来,很少有朝廷将仁落到实处。口惠而实不至,则是多数状态。事实上,哪怕到现在大明朝,仁的对象包不包括逃税到山林的隐居客山人还得吵不清楚。另外你的仁就是我的不仁怎么办?比如前朝大元皇帝忽必烈的宰相阿合马一度想摊丁入亩,废除丁口税赋,只收田税,做到天下同仁。却遭到蒙古、色目人与汉人贵族士绅豪族的联合反对,最终身死。目前看来,有些人,还是支持人人得仁,但有的人应该享受更多仁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