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大虎新婚遭冷落 瘟疫初到江东界(第2页)

 周瑜将自己名下产业梳理了一番,分别交给周嘉,周福,周禄,顾祥几人去打理,小乔在家总抓周记事宜,如今名下产业主要分为耕地,也就是农业,如今周瑜的耕地遍布大江南北,棉花也大面积种植,今年就可以正常收获,各种粮食作物,冬季蔬菜供应,当然还有养殖猪牛羊鸡鸭鹅等。第二个项目是周记商号,各大城市的商品销售,最北开到了辽东,最南到了交州。第三个项目是工业,包括轻工业玻璃肥皂丝绸下一步还要有棉布,还有重工业,造船,造马车,第四个就是运输,周记的运输一开始是归属商号后来独立出来的,运输包括陆地运输和水路运输,第五个是开遍天下的食为天,第六个就是最近开设的票号,当然还有一个现在规模还小,就是由颜如玉掌管的工院,不过周瑜不着急,过两年工院就会发展起来的。当然,逍遥楼虽然周瑜投资,徐妈也给周瑜交利润,但周瑜实在没敢把这份产业算在自己名下,不过后来的发展真出乎周瑜预料,这是后话。

 刚出春三月,北方各地就开始闹春荒,这样的事情由来已久,不过好在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周记商铺,周记商铺里有粮店,粮店里有卖不完的粮食,虽然曹操曹丕也知道这些粮食会赚走北方的金银,但仍然是欢迎的,毕竟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曹丕甚至有很多次从周记购买粮食以充军粮。为这事朝中一些老臣激烈反对,认为发迹于江东的周记不会安好心,而一些新锐大臣则认为周记不过一商贾,赚钱逐利而已,只要咱们有钱,一个愿意买一方愿意卖,何乐而不为?如今北方的粮荒不过是因为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导致粮食都囤积在豪强地主的手里,大部分百姓耕地不足,如果要解决根本问题是应该解决地主豪强的土地兼并问题。这下可戳了那些老臣的软肋,这些老臣代表的正是豪强地主,曹氏一门正是依靠了以荀家,杨家,夏侯家,司马家等豪强这才一统北方,想要从这方面解决问题怎么可能,闹革命可以,革自己的命不行,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曹家这方面就无法与孙家相比,孙家起家全靠孙坚孙策一刀一枪打拼出来的,所以孙家江山里虽有豪强,然而孙权实力雄厚,像吕蒙,陆逊,甘宁,黄盖等都是从行伍甚至民间提拔,而真正的地主鲁肃和周瑜又是新锐改革派,全力支持孙权的决策,这样一来,孙家并不担心地主豪强把持朝政。所以周瑜孙权推行了一系列的决策虽有张昭等一般老臣反对,然而最终都能有效实施,而曹家和刘家都不行,只能作些表面文章而已。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周记的粮食基本上都是那些豪族手中用金银买来,然后再卖给普通民众,至于那些金银哪里来?当然是用玻璃肥皂丝绸樟脑等等工业品换来的。这中间的头绪不是没人看得清,而是看得清也没人说。

 梳理完名下产业,周瑜就安心在南徐办公一段时间,最近孙权正逐步将机关迁往建业,周瑜建业的庄园也基本装饰好了,各位大臣的府邸也陆续开始搬迁,周瑜协同程普张昭等人为了在搬迁的同时不至于忙乱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由于前期准备比较充分,百姓尤其那些富户都是高高兴兴的望建业搬迁,周瑜有自己的运输力量,一时成了香饽饽,大臣络绎不绝地来找他帮忙,周瑜只得调配人力运力帮忙,毕竟都是同僚,能帮则帮,等到周瑜搬到建业已经到了秋末冬来。

 建业城十分巨大,容纳百万户口绰绰有余,隐隐有天下第一城的规模,这也是孙权与周瑜两人坚持的结果。很多守旧大臣一开始都是反对,认为兴建如此规模的大城没有必要,然而等他们自己搬到建业以后都是一改前言,交口称赞建业成建设的真是有眼光。事实也的确如此,孙权的将军府不论,每个官府衙门都是十分气派,让人有种在洛阳长安皇宫办事的错觉,这下这些大臣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庞统鲁肃陆逊甘宁等人在建业的府第也是漂亮,几人也陆续回来安置家人,对孙权感恩戴德,在十月初一这天,建业正式成为江东的新府,孙权下令江东大贺三天,庆祝建业城的落成。文武百官齐聚孙权将军府,孙权意气风发,与众臣对饮,当夜大醉而回。周瑜鲁肃庞统三人扶着孙权回到卧房,孙权流泪笑道:“得汝三人,方敢望天下,你们看我的府第,再看你们府第,都是我有什么,你们就该有什么?此为同富贵也!我孙仲谋无他,唯诚心以待人,君若不负我,我必不负卿!”说完,仰头大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