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学校电视台?(第2页)

 拍摄的过程很顺利,陈锦年自己扛着摄像机,在那帮师哥师姐还没反应过来时,便已经把第一条素材拍完了。

 至于学生的那部分拍摄比较费劲,孩子不是专业的演员,很多人都很畏惧镜头,但在班主任和校长的协助下,经过他耐心的引导,还是的把操场的戏份拍摄完毕。

 剩下的时间,则是陈锦年和李光复,与校长、老师以及小演员合影留念。

 尤其是陈锦年,他从育才实验小学还没多长时间,满打满算才六年多,好多教过他的老师都还在学校里教课。

 六年,仅仅是老师们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但放在他的身上,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和老师们叙旧花了很多时间,比拍摄的时间都长,要不是还有拍摄任务,感觉老师们都不会轻易放他离开。

 等到剧组收到下达的转场通知后,很多人都懵了。

 “转场?我们不是刚到吗。”

 “还刚到呢,人家导演都拍完了,赶紧收拾收拾走。”

 “什么,拍完了,我怎么感觉还没拍啊,没听见喊action啊。”

 “是啊,我刚把摄像机装完,还没体验一下当剧组摄影师的感觉呢。”

 “让你当摄像,拍到明天早晨也拍不完,你们要是不想走,那把地上的垃圾清理一下。”

 剧组臃肿的后果就是低效,永远在互相打听自己应该干什么。

 对此陈锦年也没办法,确实不需要那么多人,最明显的就是导演组的那几名学长,都是另一个专业的老师派来的,目的很好,增加剧组经验。

 但他也是真用不上,总不能他给副导演讲一遍戏,然后副导演在给李光复讲一遍戏吧,在剧组玩传声筒,那要拍的东西不一定被转述成什么样。

 到下午三点多,剧组当天的戏份就拍摄完成了。

 学长学姐见识了下什么叫拍摄速度,老师教的精琢细作是不存在的、艺术性的探索是没有的,别说一段戏份拍二十条,展示不同的表演方式,陈锦年一段戏拍五条都嫌多。

 只要不是有穿帮和调度失误的情况,他最多只拍两条。

 一般没事找事要求修改n遍的情况,主要发生在甲方支配乙方身上,通常这样的甲方,并不是他有什么艺术追求,主要是他本人也不知道想要什么样的,只好采用穷举法来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