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这算什么好诗?(第2页)
虽然现如今已大不如前,在京城待不下去后回了祖地洛川县,但在这相对偏僻的灵州也算是不错的家族了。
到了上官澈这一代,上官家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出了一个上官澈,据说文采很不错,十一二岁便能作诗,如今已成年也过了院试成为秀才,在洛川县有第一才子之称。
这次来到安平县自然也是和大多数的人一样的心思,希望得到灵州府中秋文会的邀请,那才是真正的大舞台。
这时他已经写好了诗,停笔拿起宣纸吹了吹,旁边早就有人夸赞了起来。
“好诗啊。”
“上官兄好文采。”
“上官兄不愧是洛川第一才子。”
很多原本在交头接耳的,在互相敬酒的都侧目过来,周边的诸多围观的百姓也都安静了不少,都在静静等待上官澈把诗念出来。
上官澈脸上也有自得之意,对着亭子方向朗声道:“杨大人,欧阳小姐,学生也作诗一首,请在场诸君指点。”
见杨元庆和欧阳若水都颔首示意,又环顾了左右,看到众人脸露期待,上官澈很是满意。
悠悠的把诗念了出来:“春风吹开一天蓝,夕阳染黄点点山,杨公文会显雅望,欧阳湖边论天下。”
念完,上官澈旁边一书生马上就鼓起掌来。
“好诗,既写了春日和风的动态,又写了天的宽广和蔚蓝,还有夕阳下远处的山,这是写景,在这样美丽的景色衬托下,大家聚集在这里,见识了杨公杨大人的雅望,也见到了欧阳小姐胸怀天下的胸襟。”
周围的学子也都出声附和,周围很多看热闹的百姓原本也不懂诗的好坏,待到这书生一解释,也都跟着鼓掌。
亭子里杨元庆也是微笑着道:“嗯,不错。”
继而侧头看向欧阳若水,欧阳若水微微点头赞同,又转头对另外一边的郑平老夫子说道:“此诗亦可录入文会诗集。”
老夫子也是点头表示,然后提起笔把诗写进了册子里。
册子里记录了此次文会众人写出的诗,但也不是每一首都能写进去,需要得到杨元庆和欧阳若水还有郑老夫子三人的认可。
文会结束以后还会抄录多份,如果其中确实有比较好的诗,便会在坊间流传起来,甚至可能还会被一些风月场所的花魁谱成曲,到处传唱。
所以只要哪里有文会,附近的读书人甚至一些有了名气的文人墨客都会前去参加,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名机会,有了名自然就能生出利,所谓名利不分家。
文会到这里其实已经差不多接近尾声了,册子里也已经记录了好几首诗。
但欧阳若水还是有些失望,这次文会没有发现什么特别有才华的人,册子里记录的诗也都是相对平庸,最多也只能说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
比起自己买的那首桃花诗,那就更是连比都没得比了。
听到欧阳若水决定把诗写入诗册,周围投来很多羡慕的目光,上官澈甚是满意,想着自己在诗的后两句既拍了杨县令的马屁又夸了欧阳若书的才华,必定能够得到灵州府中秋文会的邀请函。
正自得之时却传来了一句很不和谐的声音。
“这算什么好诗,不过拍马屁都拍得这么清新脱俗,也算是难得。”
在稀稀疏疏的赞扬声中,这话就显得很刺耳了,虽然声音不大,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