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起义恩仇录旁门门主左道

第372章 革命军中的发展措施(第2页)

毫无疑问,以种植棉花来取代罂粟,其核心目的在于彻底斩断荼毒黎民百姓的鸦片源头,与此同时,这一举措也妥善地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难题,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两全其美。

且说那马岱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北地府与安定府。当他踏入这片土地时,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农民们辛勤耕耘着的农田,但其中所栽种的农作物种类却颇为有限,仅有大麦、小麦、糜子、小米以及玉米等等。

经过一番了解,这些庄稼每亩每年的收成不过区区一百余斤而已。面对如此状况,马岱灵机一动,脑海中浮现出了南方广袤稻田里那沉甸甸的稻穗。

遥想当年,他在平凉之时就曾尝试教导那些勇敢的士兵们试种稻谷,只可惜最终未能如愿取得成功。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后来幸得安定知县王启春亲自出马,耐心指导当地农民再次进行试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的试验竟然大获成功,每亩田地竟能收获多达四五百斤的稻谷!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马岱欣喜若狂,当即下定决心要大力倡导并引导广大农民投身于水稻种植之中。

除去棉花和粮食作物之外,革命军对于农业生产的推动可谓不遗余力。

他们积极鼓励百姓们广泛开展植桑、养蚕活动,并致力于畜牧业的蓬勃发展。

不仅如此,在那荒山野岭、无垠旷野以及道路两旁,革命军更是号召众人大量植树造林。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的家蚕养殖之外,他们还大力提倡培育山蚕这种独特的蚕种。为此,各地政府官员不辞辛劳,深入实地考察调研,最终发现居然存在足足五种树叶可供山蚕食用,它们分别是槲叶、橡叶、青杠叶、柞叶以及椿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