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起义恩仇录旁门门主左道

第361章清廷讨好洋人(第3页)

 此时的崇厚眼看着曾国藩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不但腹泻的老毛病依旧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反而又增添了呕吐不止的症状,就连那令人苦恼不已的头昏毛病也是时不时地发作起来。 

 见此情形,崇厚深知事态严重,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向朝廷上书奏请,恳请再加派两位得力的要员前来天津协同办理此事。 

 很快,朝廷应允了他的请求,加派而来的两名大员分别是在朝中为官的毛昶熙(字旭初)以及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小名雨生)。 

 彼时,曾国藩已然下达指令给

各道府,迅速抓获了 11 名相关人员。而丁日昌甫一抵达天津,便断言称:“像这般重大案件,总计约莫需要缉捕四五十人之多,并分别处以斩首、绞刑以及充军流放等刑罚。” 

 唯有如此行事,方能让那些外国人坚信中国政府具备“镇压平民百姓的威严权势”,从而确保他们自身的人身安全得以保障,进而避免他们相互勾结,共同对抗清朝廷。 

 此后,曾国藩与丁日昌等人陆陆续续抓捕了八十余名涉案之人。 

 不仅如此,他们还盲目地听从法国公使罗淑亚那毫无道理可言的要求,将罪犯王三、安三和武兰珍等人予以释放。 

 然而,此次教案事件当中,丰大业等人实则是在群情激愤的民众围攻之下,遭受众人你一拳我一脚的暴打,最终命丧黄泉。 

 面对数以千计的人群,想要精准地甄别出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主犯,又岂能存有确凿无疑的证据呢?无可奈何之下,只得采取严刑拷打的手段来逼迫嫌犯们吐露实情。 

 那些经受不住残酷刑法折磨的人,最终只能被迫含冤认罪。 

 就连曾国藩自已都不得不承认:“如今虽已捉拿嫌犯八十余人,但其中绝大多数人坚决不肯吐露口供。经过审讯后,真正认罪且可依法判处死刑的不过仅有七八人而已,其余众人皆是既无口供亦无实证。倘若日后将这些人驱赶至刑场处决,实在是既无法向黎民百姓交代,更难以平息社会舆论的非议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