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起义恩仇录旁门门主左道
第232章 刘锦堂(第2页)
他的心中充满了沉思。他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是对湘军的一次重大考验。
他必须谨慎策划,确保每一步都精确无误。他深吸一口气,然后转身走向指挥部,准备开始制定新的作战计划。
捻军撤退到齐家寨的决策并非偶然。
齐家寨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一个理想的防御据点。
它的西边是革命军驻扎的河津,于快三的第三师在那里虎视眈眈。
黄河西岸的韩城驻扎着革命军孙保玉的第八师,而永济一带则是革命军杨恺的第十六师的防区。
更南边的潼关,革命军第五军一个军驻扎在那里,形成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捻军选择撤退到齐家寨,是为了利用这种复杂的军事格局。
他们知道,清军在对付他们时,必须考虑到周围革命军的威胁。
这种局面使得清军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的攻势。
捻军可以利用这一点,争取时间,重新组织和加强自己的力量。
刘松山深知这一点,他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外部因素。
他需要小心翼翼地在革命军和捻军之间寻找平衡,既要防止捻军得到喘息之机,又要避免过度刺激革命军,引发更大的冲突。
在指挥部内,刘松山与他的将领们围坐在地图前,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严肃的表情。
刘松山用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指向齐家寨的位置,然后说道:“我们必须谨慎行事。捻军退守齐家寨,显然是在利用革命军的威胁来牵制我们。我们要找到一个既能削弱捻军,又不会引起革命军反应的方法。”
刘松山的侄儿,年仅二十岁的刘锦堂,年轻而富有才华,他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战场的动态。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深思熟虑。
他知道,捻军和革命军虽然在这场战斗中暂时结成了同盟,但他们之间的性质、信仰和目标却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