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起义恩仇录旁门门主左道

第222章 先捻后明,先秦后陇


 左祖棠原本北上京城的行程,因为清政府的一纸命令而发生了改变。 

 2月4日的上谕,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宁静的天空,让左祖棠的行进方向瞬间逆转。 

 清政府的命令明确而紧迫:左祖棠不再需要前往京城,而是应立即兼程驰往秦省,处理那里日益严峻的局势。 

 接到上谕的那一刻,左祖棠的心情无疑是复杂的。 

 一方面,他对京城的行程已经有了自已的规划和期待,如今突然改变,让他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已的思路和计划。 

 另一方面,他也明白,清政府的这一命令,无疑是对他军事才能的极大信任和重托。 

 西北的局势动荡,需要他这样的将领去稳定局面,这对他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证明自已的机会。 

 左祖棠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犹豫和感慨,他迅速行动起来,开始部署前往秦省的事宜。 

 他知道,自已必须尽快赶到秦省,那里的局势每一天都在变化,他需要尽快掌握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战略和计划。 

 在离开之前,左祖棠召集了手下的将领和幕僚。 

 分别是张耀、刘松山、傅先宗、胡雪岩、王德邦、金运昌、徐占彪、易开俊、罗长枯、余虎恩、黄万鹏和谭拔萃等人, 

 左祖棠在会议上进一步分析道:“方今所患者,捻匪、马岱耳。” 

 他的话语简洁而有力,直接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敌人。 

 捻匪,即东捻军和西捻军,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以快速机动的战术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著称。 

 马岱领导的革命军,则是西北地区的一股强大反抗力量,他们以民族主义和革命思想为号召,拥有广泛的民众支持。 

 左祖棠深知,要想稳定西北局势,就必须先解决这两大威胁。 

 他继续说道:“捻匪虽众,但其组织松散,缺乏统一指挥,易于各个击破。马岱则不同,他的革命军有着严明的纪律和高效的指挥体系,且深受民众拥护,不易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