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画中画,蛟龙学校(第3页)
赵满仓这会儿还没画完小包子的画,林婉已经凑近过来了。
看到他一边快速作画,一边还不时地跟旁边的小屁孩们聊几句,林婉更吃惊了。
“满仓你是什么时候学会画这种画的?这是什么画呀?看着也太逼真了,比照片还要逼真....”
京城照相馆里都是黑白照片多一些,但也有彩色照片,不过彩照跟黑白照的价格相差很大,大部分人都是拍摄黑白照片,很少有人拍彩照。
除非是家里有钱的那种。
很明显,林婉不缺钱,她自己的工资也不低,再说了,家里的开销都是赵满仓在出,她的钱完全存起来,由她自己支配。
反正家里是不会缺钱的。
柯达公司在一九三五年的时候就已经推出了一款135柯达彩色胶卷,这一产品标志着彩色摄影时代的到来。
在京城的大部分国营照相馆里面,这些照相机和彩色胶卷,不少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因为国内这会儿还没有自己国产的彩色胶卷。
当然,黑白照相机、黑白胶卷等之类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就已经陆续出现了。
林婉见识过彩色照片,但那些彩色照片真的远不如眼前赵满仓画的这些3d画作。
“这个叫三维立体画,也可以叫全景画中画、立体画或者光栅立体画,它就是一种立体感非常强的画画技巧,掌握之后就没什么出奇的....”
赵满仓呵呵笑着解释道:
“照片更简单嘛,随时可以拍摄下来,画这种全景画中画就比较难了,也比较耗费心神,当然如果保存得好,等孩子们长大了,也能够拿出来看看这些画...”
“我明天再给你画,今天已经连续画了好几张,手累了....”
“对了,我车里还有几张画,都是你的,婉儿你帮我拿一下.....”
还没等他说完,赵慧君、小桃子她们几个孩子已经尖叫着跑向院门那边了,惹得他只好改口叮嘱小家伙们别跑那么快,注意安全什么的。
林婉也跟着去院门那边了,毕竟她怕孩子们把画给弄坏了,那不就浪费了赵满仓的一番努力和心意了嘛。
不一会儿的功夫,车上的五个圆筒都被拿进来了,林婉呵斥小屁孩们靠边站,由她来拆开这些画。
等她开画的那一刻,大家再次被惊住了。
画里面的主人公是林婉,那是置身于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正冲着大家笑,神情活灵活现,太美了。
其他另外四幅画都大同小异,都是关于林婉的画,全部被打开的时候,瞬间捅了马蜂窝,赵慧君他们几个孩子纷纷询问,为什么都没有他们的呢?
“我这不是正在画了么?”赵满仓指着眼前的画作解释道,企图蒙混过关,结果小家伙们并不吃这一套。
但是甭管他们是否吃这一套,赵满仓肯定不会再跟他们继续聊这个话题,而是在画完小包子的画之后,说起了吃晚饭的事情。
全景画中画的事儿,成为了今天家里最大的话题,而且可以想象得到未来几天,这个话题还会是中心。
因为太逼真了,也太好看了。
隔天,赵满仓并没有给自己放假,而是径直去了一趟北大。
北大就在他家附近,倒是很近,中关村南大街嘛,附近可不就是五道口技术学院嘛。
校长办公室内,赵满仓见着校长之后,寒暄客套两句,便直奔主题。
“校长,北大现在还缺什么仪器设备吗?比如说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等,这些你们缺不缺?”
听到赵满仓的话,校长直接瞪大眼睛:“你能够提供这些设备?”
不管是红外光谱仪还是紫外可见光谱仪,这些都是国外禁止出售的高端产品设备,甭说大学不可能有,就算是东大目前最顶尖的实验室都没有这玩意儿呢。
拿红外光谱仪举例,早在1892年的时候,国外有人就利用岩盐棱镜和测热辐射计测定了二十多种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到了1905年,科伯伦茨发表了128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到了1947时,世界上第一台双光束自动记录红外光光度计在山姆投入使用。
国外在这一领域内就已经全面领先东大了,可怜的东大,至今都还没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红外光谱仪呢。
作为北大校长,当然是听说过红外光谱仪这东西,红外光谱是分子能选择性吸收某些波长的红外线,而引起分子中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检测红外线被吸收的情况可得到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又称分子振动光谱或振转光谱。
这是在有机化学和应用物理层面有着广泛前景的先进学科,要知道现在的六十年代,人家国外山姆那边就已经利用近红外漫反射技术测定了农产品中的水分、蛋白、脂肪等成分,使得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副产品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换句话说,这就是非常先进的学科领域,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来说,东大就非常需要这样的技术。
北大又是目前东大国内所有大学的排头兵,如果它都不能够起到带头作用,还能指望其他大学么?
看到校长那迫切又不敢置信的表情,赵满仓微笑着点头:
“没错,我们蛟龙综合机构确实能够为北大提供这样的设备....”
校长也不傻,深呼吸一口气,反问赵满仓是有什么条件么?
很简单嘛,自然是需要人才咯!
逮着北大可劲儿地薅羊毛,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儿,但赵满仓现在能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么?
没有!
五十年代全国一二级教授评定的时候,北大总共被评定出来的一级、二级等教授是全国所有大学中最多的大学,清华排后面,复旦、南大、交通等学校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北大那么多人才,不多薅点羊毛,当然不行啊。
再说了,现如今都已经是一九六二年了,距离西伯利亚冷风过境也没几年时间了,赵满仓当然要尽可能地多薅羊毛才好过冬。
免得北大那些老师们都无所事事,浪费自己的才华。
赵满仓需要的是有技术和实力的人,那些搞文学创作和国学的这些教授们,他是一个都不需要。
从国外留学归来的老师,他也照收不误,反正他们进了蛟龙综合机构之后,那就是他的兵了,谁敢来找他
的麻烦?
反正,赵满仓绝对不会让别人染指蛟龙综合机构的。
杜连涛、田德旺、冯祖正三人被赵满仓先带走了,他们这三人接下来的任务很简单,那就是帮忙监督学校的建设工作。
“三位老师,接下来的蛟龙学校建设工作就交给你们了....”
把冯祖正他们带到果子巷之后,赵满仓就开始布置任务了。
蛟龙学校设立在颐和园旁边的北坞村附近,这里有大片的土地,直接征用就是了。
建设一所学校自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做的准备非常多,赵满仓又习惯了当甩手掌柜,所以介绍了大概情况之后,剩下工作就会交给冯祖正他们三人了。
冯祖正他们三人都是从北大出来的,能力和实力都非常厉害,赵满仓一点都不担心他们会把这件事搞砸。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快地完成学校的建设工作,不要耽误我们八月底的学校招生工作就行....”
顿了顿,赵满仓接着说道:
“关于钱财的审批,找老卫和顾主任他们两人就可以了,因为老卫是我们蛟龙的大管家,顾主任是我们的领导....”
“其他方面的事情,就由你们自己解决,总之我就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尽可能地做到尽善尽美.....对了,北坞村里面不是还有不少大树嘛,就不要迁走了....”
吩咐下去之后,冯祖正他们三人就去干活了。
但是下午的时候,他们就找到了赵满仓,要设备和人!
北坞村虽然很大,但这地方要建设学校,难度并不小,而且工期又那么短,那肯定需要更多的设备和工人才行啊。
赵满仓顿时无语,这种小事儿还需要他出马么?直接找老卫不就行了嘛。
“卫领导说了,他没有那么多设备,也批不了。”
“行行行,我知道了,我马上解决这件事,你们先去招人,跟其他建筑单位合作,或者直接找街道办,现在京城市面上那么多闲散人员,还怕找不到合格的临时工么?”
他说的这些都是京城目前的真实情况,大街小巷都能够看到很多闲散的社会青年,这些青年是没有工作的呀。
蛟龙学校的建设,自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光是搬砖工人这样的临时工就需要不少了。
要知道蛟龙学校的围墙可不小呢,要修建差不多是一个颐和园的校园围墙,这绝对是十分庞大的工程。
冯祖正他们又离开了,赵满仓想了想,径直前往粮食公司,找到了马九恭和袁玉山两人,给他们两人提出了需要大量的推土机、装卸车、运输车、钢筋水泥等等。
两人一听,瞬间呆滞,这个数量也太大了吧?
“马同志,袁同志,你们就别管这数量大不大的问题,我们蛟龙机构有钱,你们帮忙买回来就是了...”
“如果不是要得急,其实我们蛟龙军自己就能够带回来了....”
赵满仓的话,让马九恭两人再次震惊,一时间都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才好了。
其实马九恭他们都知道蛟龙综合机构这个单位,确实非常不一样,从它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它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说它是部队机构,可它却拥有研究所、工厂,现在更是开始拥有学校了,谁知道下一步会不会拥有其他功能性很强的单位啊?
比如说医院。
反正一切皆有可能,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真的有。
跟马九恭他们说完要求之后,赵满仓就离开了,当天晚上他就换上‘李同志’的马甲,跟前两者进行交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