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考试作诗(第2页)

 姜旦是一个不信鬼神,没有信仰的人。

 对于他爹出征前那一系列封建迷信的祭祀,嗤之以鼻。

 不然他也不会在心里做那些大不敬的点评。

 但是,赵公明神像却是他唯一一个一见就长跪不起的神明。

 ......

 等所有人回过神来,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姜旦身上。

 姜旦才知道,特么的考试只有他一人。

 考桌就在文华殿的正中央,且四周全是人,妥妥的 360 度无死角人工监考啊!

 瞄了眼大伯,大伯立马抬头望天。

 再瞧一眼四伯,四伯耸了耸肩表示他也没办法。

 姜旦整个人都不好了。

 瞬间觉得这场考试带有歧视,同时让他也感觉到他爹出征,有种人走茶的悲凉感。

 关键是他的小抄,如何在这么多人的关注下拿出来?

 场外求助显然也没法用。

 姜旦急了,离十五岁不到两年,要是加上这半年假释,他最多再坐一年牢就可以自由了。

 看来他得展现他搬运工的惊世才华了。

 ......

 题目作一首诗,题材咏景。

 姜旦闻言眼睛一亮,简单。

 几乎没有等待,就摇头晃脑的开始念道:“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首诗是前世清朝皇帝乾隆的诗【飞雪】。

 作为史上作诗最多的诗人兼皇帝,这也是他唯一一首入了小学课本的诗。

 因为简单易背,属于过目不忘的那种,被姜旦拿来借用了。

 “好诗,好诗,宝宝大才,宝宝真棒。”待姜旦念完,顿时响起几声洪亮的叫好声。

 先不管诗怎么样,堂哥们、大伯、四伯等人必须在第一时间鼓掌叫好。

 不过其他人也想鼓掌,不过皇上有交代,再好也不能鼓掌叫好。

 “咳咳,旦儿这首诗看似简单,却颇有童趣,尤其是最后一句,把雪与白色的芦花相结合在一起,把雪的形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此诗不错。”朱达朝皇上轻声说道。

 “对,此诗的前三句看着像傻话唠数雪,但最后一句一下子就将整个诗意升华,内容通俗易懂,结构短小精巧,最后一句还略带禅意,越读越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周正国也在边上小声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