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诸葛亮师徒相谈,刘德然安排造纸(第2页)
旋即,他赶忙起身,向刘彦告罪一声,便匆匆跑回书房。不多时,他怀抱一本旧书返回大堂。此书纸张微微泛黄,边角略有磨损,显然已有些年头。
诸葛亮恭敬地将书呈到刘彦面前,说道:“师父,徒儿家中曾有一本古籍,其上正记得蔡侯纸的制作方法。此书中细节颇为丰富全面。师父若依此法,必会有极大助益。”
刘彦接过书册,缓缓翻开,目光仔细扫过书页。只见书中所记蔡侯纸制作步骤颇为详尽,从原料选取,如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到加工处理,浸泡、蒸煮、舂捣、抄纸、晾晒等工序,皆一一在列。
刘彦原本微蹙的眉头在接过诸葛亮递来古籍的瞬间豁然舒展,眼中满是惊喜。
“孔明啊,此乃天助我也!”刘彦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有了诸葛亮的这本古书,造纸之术便可追根溯源,进而广布天下。
刘彦一页一页仔细阅读着书,细细察看。名闻天下的蔡侯纸,不过也就几步而已。与西汉时候相比,蔡侯纸已经有了太大的进步。
首先,是原料的选取。蔡伦选择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这些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的材料,作为造纸原料。这也是蔡侯纸得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选择好原料之后,将原料放入水中浸泡,使其初步软化,并经过蒸煮,让植物纤维得以发生变化。
然后对经过蒸煮初步处理的原料进行漂洗,使植物纤维纤维变软散开。随后便是切锉,旨在把原料纤维变短,更易于后续的加工处理和舂捣。
所谓舂捣,便是用杵臼等工具对原料进行加工。在现代造纸术语中称之为打浆,让纤维在水中形成有较大表面积的丝絮状,使纤维之间结合得更紧密,利于后续制作。紧接着,将舂捣后的植物纤维加水稀释,形成均匀的纸浆悬浮液。
在悬浮液制作好之后,把新鲜植物的叶、藤、根直接加水浸泡或经火熬煮的稠滑液汁,即纸药,加入纸浆中,使纤维悬浮均匀,防止沉淀结成絮团,并且让抄捞出的湿纸可以重叠,压榨去水后能够一张张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