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刘备退守永昌城,益州归降(第2页)
诸葛亮摇头:“全军退守永昌城,向南联合扶南王国,一同抵抗曹操,此为下下策!”
扶南王国地处于益州南方,一直以来都是独立于中原之外的。
刘备在南中这些年,一直和当地蛮人乃至扶南王国交好。
如今刘备势穷,向扶南王国求助,对方不会坐视不理。
最好的结果肯定是守住永昌城,和曹操消耗到底。
最坏的结果是,放弃永昌城,退入扶南王国,从此依附于扶南王国。
待曹操讨伐江东之时,便可夺回南中之地。
甚至可以夺回益州北部各郡,重返成都。
这些话,就算诸葛亮不说,刘备也清楚。
关键在于,刘备如何抉择。
张松道:“主公,城中仍有数十万百姓,我军这一走,恐怕百姓就要遭殃了!”
曹军屠城的劣迹,自攻打徐州的时候就曾出现过。
一点都不稀奇。
后来,曹操迎天子入许都后,有所收敛。
若遇战事,凡开城献降,皆得赏赐。
若殊死抵抗,破城后鸡犬不留。
曹操南下攻打荆州的时候,刘琮率文武归降。
曹操秋毫未犯,重赏荆州文武。
但益州明显情况不同。
从一开始,就没有人愿意投降曹操。
一旦刘备逃走,百姓必定遭殃。
就算不会被屠杀,也会被曹军用各种方式论罪,最后被抄家灭族。
最重要的是,成都文武的家眷并未全部转移到南中。
因此,刘备此刻是无法抛弃这些百姓的。
“那就一起走!”张飞只说了半句话,把后半句咽了回去。
没错,从荆州开始,刘备就带着百姓逃。
从新野逃到江夏,从江夏逃到长沙,又从长沙逃到了益州白帝城。
夺下交州后,刘备仍旧带着百姓逃入南中。
可以说,刘军拥有携带百姓逃跑的丰富经验。
张松道:“主公三思,今日弃了成都,日后再想夺回成都,万难啊!”
刘备沉默不言,转身离开了正堂。
文武各自退去。
当天晚上,文臣武将先后到书房见刘备。
益州文武不愿放弃成都。
而刘备在荆州和南中乃至交州的嫡系,都希望放弃成都。
因为这些人对成都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这其中,张松是最不愿意放弃成都的,而且态度强烈。
对于张松的举动,刘备也是有所谅解的。
张松是能人,他之所以迎自己进入成都,是希望自己带着成都军民平定中原。
可如今,刘备已经无力收复中原了。
张松的美梦破碎了。
这对张松来说,比死还难受。
深夜,刘备依旧坐在书房内。
而此时,房间内只剩下诸葛亮一人。
刘备问道:“军师就没有两全之策吗?”
诸葛亮道:“若明日曹军不再攻城,或有两全之策!”
“嗯!”刘备点头。
曹操如果不攻城,就等于给刘备机会逃走。
而诸葛亮的策略很简单,开诚布公。
曹操想要的,一直都是益州。
他要平定天下。
刘备如实相告,要
率领军民撤离成都。
那么,曹操大概率不会追击。
因为追击军民,对于曹军来说收获不大。
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如此。
时间很快来到了次日。
果然,曹军没有攻城,各部人马都在大营内休整。
当天晚上,刘备就写信给了曹操。
【孟德公钧鉴:】
【自与公相识,诸多纷争,皆因天下大势,各为其主。】
【今备丢失建宁城,成都已难坚守。】
【为保军民无虞,备决意率军民撤往永昌城。】
【三日后清晨,自成都南门而出。】
【沿金牛道西行,经涪城、江油,而后南下至永昌。】
【备虽暂处劣势,然雄心未灭。】
【此行亦非畏公而退,实乃为长远计。】
【望公行事,亦念苍生。】
【他日沙场再论高下。】
【益州牧刘备,敬上。】
一向喜欢大笑的曹操,看过书信却笑不出来了。
“丞相,刘备说什么啊?”夏侯渊问道。
曹操没说话,将书信交给夏侯渊。
夏侯渊拿过书信,当着文臣武将的面宣读。
读完书信以后,大帐内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