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鲁肃劝刘备取益州,葭萌关马超大战张飞(第2页)
几乎快躺平了。
鲁肃的目光先后望向了诸葛亮和庞统,两人都不言语。
酒宴上,文武满座,却无一人再言,死一般的沉寂。
这时,张松说道:“古有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皇叔不是没有了斗志,而是蛰伏,伺机而动!”
“没错!”法正点头,表示赞同。
鲁肃道:“如今,良机已至!”
庞统开口道:“敢问子敬,何为良机啊?”
鲁肃道:“曹操谋取汉中,张鲁不会束手就擒,可张鲁绝非曹操之敌手,一旦得了汉中,便要攻取益州!”
“嗯!”庞统点头。
鲁肃又说道:“刘璋暗弱,怎会奋力抗曹?皇叔若不趁此时取而代之,日后必悔恨终生!”
“哎!”刘备叹息,依旧不言语。
鲁肃继续说道:“这或许不是真正的良机,但对皇叔乃至我江东而言,却是最后的机会,因此我认为这是良机!”
庞统点头:“子敬所言在理!”
“话已带到,皇叔自行决断!”鲁肃拱手,随即起身告辞。
“我送子敬!”刘备起身,挽着鲁肃的手,与他一同出了府邸。
府门外,只有二人。
鲁肃道:“我知皇叔仁义,但仁也有大小之分,妇人之仁算不得仁!”
“多谢子敬先生教导!”刘备躬身行礼。
“告辞!”鲁肃随即上了马车,返回馆驿。
刘备却并没有回到宴会堂,而是到书房独自静坐。
此时,宴会堂内,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了。
一向激进的庞统明确表示,要趁此时夺取益州。
张飞、法正乃至张松都表示支持。
而一向稳健的诸葛亮极力反对。
想要抵抗曹操,唯有和刘璋协力,不然就算夺了益州,也无法夺取益州军民之心,到时内部定会生乱。
对于诸葛亮的看法,赵云表示赞同。
张飞道:“孔明军师是被曹操打怕了吗?如今也这般畏首畏尾?”
诸葛亮摇头:“翼德说是便是,我不与你争辩!”
赵云则是开口道:“敢问翼德,纵然主公夺下益州,如何令益州军民归心?”
张飞道:“我大哥身边有永年和孝直,何愁不得军民之心?”
“嗯!”张松和法正纷纷点头。
这两个人,从刘备入益州开始,就一直在谋划这件事。
可刘备,一直不动手。
皇上不急太监急。
庞统道:“我坚持取益州,夺汉中!”
诸葛亮也说道:“与刘璋一同抗曹,或可谋汉中!”
双方相争不下,口水满天飞。
这时,糜芳开口道:“主公已经回了书房,诸位在此相争,恐怕无果啊!”
此言一出,庞统和张松先行离开宴会堂,直奔书房见刘备。
“主公!”
“皇叔!”
两人纷纷向刘备行礼。
“坐!”刘备招手示意。
庞统道:“主公,统以为,鲁子敬之言,皆为良言!”
“没错!”张松点头:“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取益州,谋汉中!”庞统道:“否则,曹操大军一到,刘璋绝不会与主公一心!”
“知道了!”刘备点头。
庞统和张松纷纷拱手,而后离开了书房。
不消片刻,诸葛亮和赵云也到了。
“见过主公!”两人纷纷行礼。
“嗯!”刘备依旧点头。
诸葛亮道:“此时,并非益州之良机,与刘璋协力抗曹,谋取汉中,才是稳妥之策!”
赵云道:“刘璋与主公同为汉室宗亲,定会与主公协力抗曹!”
“知道了!”刘备依旧点头。
“告辞!”诸葛亮和赵云拱手,也离开了书房。
而刘备,从始至终没有表态。
诸葛亮没有着急,但是庞统急了。
和张松、法正商议了一整夜,始终没有一个万全之策。
刘备以仁义之名行事,若取益州,便是不仁不义。
既要成就刘备的仁义之名,又要夺取益州。
难如上青天。
天亮的时候,法正忽然说道:
“我有一计,可为万全之策!”
“孝直,但说无妨!”庞统道。
法正没说话,端起酒碗饮尽,而后就躺在地上。
庞统:“……”
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