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286章 抗日义勇军(第2页)
并且他们的英勇抗战也唤醒了众多中国人的抗战意志,为中国全面抗战的爆发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但是由于义勇军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并且严重缺少后勤补给,还面临着东北极端的严寒与生产生活条件。
他们只能用着简陋的武器装备,独自去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伪军,在历次的战斗中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许多义勇军战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因严寒与饥饿、疾病等非战斗牺牲的战士也大有人在。
东北抗日义勇军在1932年达到全盛时期,人数最多时曾达到三十万人上下,但在1933年下半年,在残酷的生存环境和日寇大规模围剿下大部瓦解,只剩下少部分继续坚持斗争。
1932年初,中共满洲省委分派杨林、杨靖宇、童长荣、赵尚志,冯仲云等共产党人在东北创建由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
1933年,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在东北各地反日游击队的基础上,扩大组建成东北人民革命军。
1936年时,中共在联合已经付出巨大牺牲伤亡惨重的抗日义勇军余部基础上,创建了东北抗日联军。
虽然东北抗日力量组成了统一的建制,但是抗日条件依然极为艰苦,且人员数量已经大不如早期东北抗日武装整体规模。
他们面临东北地区漫长严冬的同时,在日军实行“归屯并户”“坚壁清野”等政策下,不仅要忍受饥饿、寒冷,还要时刻躲避敌人的搜捕和围剿,生存和斗争环境极为恶劣。
据统计,东北抗联在十四年抗战中消灭了十七万三千余名日军,击毙的日军少将、中将超过十人。
并广泛打击日军的哨所、运输队、矿山、采木场等目标。
破坏了日军在东北的经济掠夺和战略部署,对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造成极大冲击和伤亡的同时,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在东北的军事力量,使其无法全力向关内进攻,为全国抗战分担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