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时代的悲剧与巨大遗憾(第2页)

 各列强势力之间组成联盟,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即德、奥匈组成的同盟国和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

 军事同盟的存在使各国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和对立,一旦局部冲突发生,极易引发全面战争。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俄国支持塞尔维亚,德国便又借此对俄国宣战。

 最终引发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欧洲军事集团的全面对抗,战火迅速蔓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战争由此揭开序幕。

 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也以协约国的立场,对德、奥宣战,之后派遣了大量劳工前往欧洲战场。

 据估计,先后共有十四万至十七万华工前往欧洲,他们主要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工作。

 此次战争席卷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三十多个国家,涉及约十五亿人口,彼时全球人口也不过十七亿左右。

 各国大量青壮年被征召入伍,投入到战争的绞肉机中,作战兵力在高峰时达数千万。

 此战持续了四年有余,超过七千万人参与战斗,约一千七百万人丧生,两千一百万人受伤。

 大量无辜平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波及,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难民。

 战争还推动了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

 坦克、飞机、毒气、潜艇等新型武器和技术纷纷投入实战,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和形态,对后世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远在北美洲的美国避开了战火直接威胁本土。

 美国得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源源不断为战争各国提供军火和物资。

 从1914年到1916年,美国军火出口额从四千万美元激增至十二亿九千万美元,赚取巨额利润。

 同时粮食、棉花、钢铁等战略物资也由美国大量生产和出口。

 受累于战火的战争国在财政吃紧时,美国也靠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发放贷款,到战争结束时,协约国已经欠下美国超一百亿美元的债务,美国摇身变成世界最大债权国,坐收高额利息。

 得益于庞大的市场需求,美国的工业、农业、商业、军工业、金融业飞速发展,迅速从国际事务边缘走向核心。

 而同样远离欧洲战火的中国,原本也能趁此机会迅速发展自身工商业实力,即便由于工业底子薄弱,也至少能够缩短与西方列强的差距。

 可因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军阀混战,国家分裂,生产生活尚且不能恢复稳定的中国,又一次错失了复兴的大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