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明末乱象与东林党人祸(第2页)

 1626年,努尔哈赤得知明朝更换辽东经略,且宁远已经成为孤城后,决定率六万大军进攻宁远。

 而此时镇守宁远,且担任辽东巡抚的是辽东三杰最后一杰,袁崇焕。

 袁崇焕得知敌军来攻,采取坚壁清野策略。

 拆毁城外民房,将防守器具和军粮运入城内,抓捕奸细,并向山海关发檄文稳定军心。

 同时,他命满桂守东门,左辅守西门,祖大寿守南门,朱梅守北门,还在城墙上架火炮。

 抵达宁远后的努尔哈赤,企图复刻广宁守将不战而降那样的大便宜,遣人前去劝降,但遭到了袁崇焕的拒绝。

 随后努尔哈赤发起强攻。

 袁崇焕则率领将士利用枪炮、土石、火油阻挡,在强硬防御和火炮的轰击下,后金军伤亡惨重。

 努尔哈赤也在此战失利不久后死亡,终年六十八岁。

 一说是努尔哈赤被火炮重伤,不久后不治身亡。

 而在《清史稿》中记载,努尔哈赤是染病而死。

 同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被拥戴继承汗位,改元天聪。

 让视角重新再回到明朝一方。

 与辽东外患并存的,是明朝更为严重的内患。

 在土地兼并、天灾不断、士绅盘剥无度的影响下,大明内部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遍布全国。

 最后灭亡大明,攻入大明京师的也正是这些农民起义军。

 但要说祸害大明百姓最严重的,还是要数渗入到大明方方面面,从方方面面祸害大明的东林党。

 把明末所有天灾加在一起造成的影响,都不及东林党造成的人祸之害。

 东林二字起源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罢官回乡的顾宪成兴办的东林书院。

 顾宪成和一批士大夫们标榜自己为儒家正统,站在道德制高点在讲学过程中对时政进行批评。

 当时明朝政治腐败,万历皇帝长期怠政,朝廷在矿税、立储等问题上乱象丛生。

 东林书院的这些议论吸引了很多有正义感的士人关注,但对东林书院最感兴趣的,还是基于东林党言论中有利益相关的江南士绅阶级。

 东林书院有关经济方面的言论中,包含主张减轻江南地区的织造供应负担,降低商税征收避免商业被抑制,反对过度盘剥商人等。

 这些都是与商业绑定深刻的士绅阶级利益直接相关的。

 渐渐的,这些江南士绅们的子弟便加入到了东林书院中,在朝中为官的士绅子弟也以此为纽系结成了利益同盟的党派,明朝的政敌通常称他们为“东林党”。

 这些出身富贵,家中多经营有商业、农业、矿产等产业的东林党人,之所以能迅速组成同盟,就是因为能够在朝堂中为家族寻求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