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辛弃疾(第2页)

 1162年,辛弃疾以英雄的身份正式踏入南宋政坛,此时的他年仅二十二岁。

 因为是从沦陷区过来的,宋高宗赵构只给了他一个江阴签判的文职,每日只管躺平领俸禄。

 但是这样的雪藏生涯自然与辛弃疾杀敌报国的志向相违背。

 不久宋孝宗登基了,启用大量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

 辛弃疾接连上书朝廷,写了很多北伐的建议,但还是因为他刚从沦陷区过来,身份仍然还不能完全得到信任,所以他上书的军策也没有被采纳。

 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辛弃疾都只能在地方上担任小官,远离军务,荒废度日。

 公元1170年,宋孝宗终于召见了辛弃疾。

 辛弃疾激昂陈词,进献强军良策,可此时的宋孝宗又才经历北伐失败不久,心中的锐意进取已然在失败中被消磨。

 这或许就是天意弄人。

 宋孝宗怀揣雄心壮志北伐时,辛弃疾因为没有得到足够信任而未被启用,等到宋孝宗终于愿意信任辛弃疾时,宋孝宗又因为失败接受了议和。

 最终宋孝宗只是给辛弃疾升了官,将他调来中枢担任司农主簿,依然还是文官。

 辛弃疾与自己的理想渐行渐远,他无奈又失落,只能将时间消磨在读书写词中抒发落寞。

 已经三十四岁的他,走在临安繁华的街市中,写下了《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时间的消磨下,他的一身武艺也渐渐变成了松垮赘肉。

 1172年,他被派往滁州做知州。

 因为地处抗金前线,此时的滁州一片荒芜残破。

 辛弃疾下令帮助逃荒者修建房屋,分给流亡来滁的人无主荒地耕种,并贷款给缺少耕畜、农具、粮种的百姓,

鼓励他们安家落户、从事生产,使得滁州人口逐渐增多,生产迅速恢复。

 另外又请求朝廷豁免滁州历年积欠的租赋,减免了商贩七成商税,百姓和商人的负担大为减轻,极大促进了滁州经济恢复。

 一系列作为政绩斐然。

 但是两年后被调任东安抚司参议官,又做回了闲散小官。

 直到公元1175年,辛弃疾终于迎来了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