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盛唐的一去不返

 【香积寺一战后,叛军退守洛阳。 

 唐军之后相继收复潼关、上洛郡、陕郡,叛军自知大败难以再守洛阳。 

 担心被围,便在杀了哥舒翰等降将后退出洛阳,逃向河北。 

 攻占睢阳的尹子奇也在这时被江淮唐军剿灭。 

 叛军彻底收缩逃回河北。 

 至此大唐终于收复长安和洛阳两都,剿灭叛军也指日可待。 

 但未来的情况却是,唐军的平乱之路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退出洛阳的安庆绪,仅率一千三百人逃至邺城。 

 但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了史思明。 

 安庆绪至邺后重整旗鼓,将上党、颍川、南阳,各部召至邺城会合,连同安庆绪在河北诸郡招募的新兵,共约6万人。 

 而此时的史思明势力,已经压过惨败之后的安庆绪了。 

 安庆绪忌惮于他,便遣使要调走史思明的兵马。 

 史思明囚禁安庆绪的使者,双方已然有决裂之隙。 

 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受命讨伐邺城安庆绪部。 

 而史思明虽然已有自立之心,但也知唇亡齿寒,于是派大军支援安庆绪。 

 史思明部没有受到东面战场大败的影响,实力强大。 

 而唐军一方因为各路节度使各自为战,军队势力混乱没有明确的统帅统一指挥。 

 于是叛军一举击溃了唐军,史思明所部叛军重新占领洛阳。 

 郭子仪兵败,又受到宦官进谗言,于是被李亨召还长安,解除兵权。 

 并且占领洛阳前,史思明杀了安庆绪。 

 史思明吞并安庆绪的兵马,称大燕皇帝。 

 公元759年,叛军与据守河阳的李光弼相持近一年半之久,发起多次进攻,均被唐军挫败。 

 因为严重的战事导致大唐和叛军都遭受了太大的损失,难以再耗费人员粮草发动大规模决战。 

 于是除了河阳之战,大唐和史思明没有发生太大规模的战事,即便李光弼挫败了叛军,大唐也没有举大军反攻史思明。 

 公元761年,叛军内部发生政变。 

 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弑父夺权。 

 因内部离心,叛军屡为唐军所败。 

 公元762年,太上皇李隆基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相隔仅十几天后,李亨也因病去世。 

 作为统帅大军收复长安和洛阳的李豫,又是李亨的儿子,原本应该没有阻碍地登上皇位。 

 但因为李亨的张皇后无子,担心李豫功高难制,于是在李亨去世前暗中召越王李系至宫中,准备废黜李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