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安史之乱(三)(第2页)

 而在后世战争中认为,当阵亡率达到百分之三十仍然看不到获胜的希望时,军队就会无法遏制地发生全面溃逃。 

 但香积寺之战中,双方的阵亡率却是如此之高。 

 此战也被认为是冷兵器时代的巅峰之战。 

 但是此战过后,大唐的精锐军队几乎损失殆尽,大唐直接从强盛彻底走向衰落。 

 香积寺一战后,唐军收复长安。 

 回纥等外族军队要求按照约定开始劫掠长安的百姓。 

 唐军主帅李俶,即唐肃宗李亨长子,阻止了他们。 

 对他们说如今刚得长安,若大肆劫掠百姓,必然会迫使洛阳百姓坚决帮助贼军一同守城,不如等收复洛阳后再履行约定。 

 回纥暂时同意下来。 

 之后,唐军与回纥军继续东进,收复了洛阳,回纥军在洛阳府库夺取财帛,在市井村坊劫掠三天。 

 无数百姓被回纥军洗劫,众多妇女也被他们掳走奸淫。 

 受尽叛军劫掠的大唐百姓,却又被他们望眼欲穿盼来的“王师”再一次劫掠。 

 无数百姓活不下去死亡,而其它地区活着的百姓,在得知消息后也对如此大唐彻底心死。 

 此时的大唐军队伤亡太多,且叛军还没有被剿灭殆尽。 

 不愿再付出更多伤亡与回纥军交战的唐军们,也只能按照命令眼睁睁看着自己国家的百姓们被劫掠凌辱。 

 直到大唐朝廷拿出罗锦一万匹给回纥,回纥军才停止了劫掠。 

 唐军们虽然明白朝廷的动机和无奈,但对大唐也渐渐失去了那份为国征战到死的信仰。】 

 大唐的百姓们看着这样的朝廷和皇帝,心中的怒火壮大到无以复加。 

 朝廷为了平息叛乱,兵力不足,只要朝廷发动他们,跟他们讲清楚其中的“大义”,他们当然可以挺身而出与大唐一起为了国家存亡而战。 

 为什么要用残害百姓的方式,去求外族? 

 百姓在朝廷严眼中真的就与牲畜牛羊无异吗?那这样的朝廷还有必要存在吗? 

 在天幕的影响下,大唐的许多百姓诞生出如此想法。 

 不过人与人的悲欢总是不相通的。 

 比如身处安史之乱,亲历过战争残酷的百姓可能是这样的想法。 

 但盛世时期,或者安定和平时期的大唐百姓,想的可能就只是皇帝已经看到了天幕,会反省自己的过错的,或者会引以为戒,绝不会步其后尘的。 

 要这样想法的百姓去为了国家奉献一切,乃至生命,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 

 只有苦难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且避无可避时,人才会爆发出惊人的勇气。 

 没办法,这是人性。 

 但如果有“觉醒者”未雨绸缪提前激发百姓的安危意识,情况或许才会大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