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安史之乱(二)(第3页)

 但是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有。 

 被父亲不喜的安庆绪,于是派亲信李猪儿趁夜剖开了亲爹安禄山的大肚子,安庆绪取代安禄山夺权成功。 

 随即下令东出进攻睢阳,打通南下进取江淮的通道。 

 江淮地区尤为富饶,承担着大唐近一半的赋税,而睢阳是江淮的门户,一旦睢阳城破,叛军攻入江淮实力大增,大唐就真正危亡在即了。 

 而自发镇守睢阳重地的,却不是军伍出身的唐将,而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县令张巡。 

 就是这么个小县令,将在安史之乱后,以极其悲壮和血腥的经历被载入史册成为大唐名将。 

 但也因为经历过于血腥,被后世一些人诟病为为了救国不择手段的恶魔。】 

 李隆基看着自己一手促成的盛唐,在未来会因为自己的极度昏庸导致天下发生了如此大乱,他引以为傲的一切荣耀和自豪,在这一刻全部崩塌了。 

 他不敢想天下人在看到天幕呈现的这一幕后,会对他这个毁灭盛唐的昏君抱以怎样的怨恨和咒骂。 

 为什么未来的自己会昏庸到这一步?将所有一心为国的忠臣义士隔绝在外;为了心安理得地享受,大肆重用只会阿谀奉承的误国之人;昏聩失智到自绝三位能够有望力挽狂澜的大将…… 

 这样的未来太过可怕了,且上苍对安史之乱的陈述还远未结束,之后是否还会发生更可怕的后果还犹未可知。 

 一切的粉饰虚张通通被打破。 

 大唐的盛世绝对不能在他的手里终结,也绝对不能在任何人的手里终结。 

 李隆基只有抛去一切质疑,坚信这就是昏庸的真正未来,找回曾经那个以大治之心严于律己的明君,才有真正延续盛唐的希望…… 

 其它朝代的帝王和百姓,对这样的李隆基当然是一面倒的鄙夷。 

 但出于对人性好逸恶劳的天性,还是能些许理解李隆基这番前后剧烈转变的原因的。 

 只能感叹一句,要是李隆基早死二十年,想来他也是一代贤名赫赫的盛世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