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雕版印刷与马蹄铁(第2页)

 于是古人们在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字迹工整的纸稿。 

 经过按压后,纸稿上的字体就拓印在了木板上,形成镜像字体。 

 随后匠人们用刻刀仔细将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一点点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与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相反。 

 印刷时,用浓度合适的墨水涂在字体凸出的阳文上,然后将纸覆在版面之上。 

 用干净的滚轮轻轻碾过纸背,字迹就被拓印在了上面。 

 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前,书籍的复制主要靠人工抄写,效率低且容易出现错误和遗漏。 

 那时的抄写书籍是一份正式的工作。 

 需要大量书法娟秀的读书人从事这样低效且价值不高的工作。 

 古代培养读书人尤为不易,复制一本书籍的成本也颇高。 

 而雕版印刷术使得书籍能够大量、准确地复制,许多古代经典着作得以广泛流传和保存。 

 书籍的大量印刷降低了书籍的成本,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书籍,接受教育。 

 这打破了贵族和士大夫对知识的垄断,为平民子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 

 许多寒门子弟通过阅读书籍,参加科举考试,有机会进入仕途,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知识借助书籍普及到了民间大众,进而促进了新兴知识与技艺更快产生。 

 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而隋朝出现的另一个新兴事物,便是马蹄铁。 

 蹄类牲畜的角质层类似人类的指甲,在行走、奔跑尤其是在坚硬地面和崎岖地形上活动时会快速磨损。 

 过高的使用频率下,蹄子的生长速度跟不上磨损速度就会受伤,以至于无法行走。 

 于是古代的人们发明出了一种u型铁片钉在牲畜蹄子上,用铁片来代替蹄子进行磨损,约莫一年时间再更换铁片。 

 使得蹄类牲畜的使用年限极大延长。 

 在马蹄铁出现之前,战马、驽马、驴、骡等频繁用于长途跋涉、重载运输的大型牲畜,其蹄部的磨损会非常快。 

 尤其是需要长期在坚硬路面行走的运输牲畜,可能在两到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严重的蹄部问题,导致无法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