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内斗之下的北伐(第3页)

 这让东晋百姓们大为振奋,寄希望于在桓温的带领下,东晋能一步步收复整个北方,重振大晋的荣耀。 

 桓温的威望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如日中天。 

 桓温便在这时建议东晋朝廷迁都洛阳。 

 因为建康的位置太过靠南,每次发兵和后勤补给距离北方太过遥远,极大影响了军队北伐的潜在战斗力。 

 耗费颇多的中央禁军也发挥不出效用。 

 可这一战略建议被南方世家们出于利益和政治原因给拒绝了。 

 不管桓温是否抱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企图借助迁都和自己北伐军队的权势掌控朝廷,以图后来的篡位。 

 单从战略层面来讲,桓温的提议是极有利于北伐的。 

 不过最终被拒绝还是落了空。 

 之后十余年时间,桓温暂停了北伐,将目光放在了掌控朝政上。 

 或许是桓温早已明白,只有解决世家,整合全国力量,才有真正北伐成功收复整个北方的可能。 

 于是桓温利用自己的权势扶植亲信,打击世家异己,独揽大权。 

 可是篡位的意图也开始浮上心头。 

 不过桓温觉得为时尚早。 

 便又借着现在没有了世家门阀拖后腿,开启了第三次北伐。 

 于公元369年讨伐前燕。 

 初期燕军大败,晋军进驻枋头(今河南省浚县附近)与燕将慕容垂对峙。 

 最后晋军因为对峙太久缺粮而退,慕容垂率军追杀,晋军大败。 

 这次战败和兵力大损,不知出于哪些原因,反倒让桓温下定决心废除皇帝,为后续篡位做准备。 

 话说从桓温灭亡成汉,到三次北伐以来,时间已经过去十好几年了,东晋短命的皇帝们是换了又换。 

 从342年司马岳继位开始算起。 

 司马岳在位仅两年时间,22岁死了。 

 一岁的太子司马聃继位,到18岁也死了。 

 虽然在位十七年,可一岁登基十八岁就死,那和没在位区别不大。 

 之后皇叔司马丕继位,24岁又死了,在位仅四年。 

 到了司马丕的弟弟司马奕继位。 

 这次终于不是一个短命皇帝了,活到了足足45岁,可是他在位仅六年后就被桓温给废了。 

 桓温也终于迈出了那一步,废除皇帝,立了一个被自己操控的傀儡皇帝司马昱,为将来的篡位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