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内斗之下的北伐

 各朝代帝王看着东晋面临的局势,都不约而同叹了口气。 

 如果让他们去处理东晋的问题,或有些许可能借助自己的政治眼光和经验,一定程度上改变东晋的处境。 

 可如果限制他们的寿命也和司马家这些短命皇帝一样,在位时间只有个位数,那怕是谁来都不好使。 

 尤其是在东晋皇帝掌握的兵力,连流民组成的武装都打不过的情况下,想要摆脱世家大族的制约,整合全国力量去北伐收复整个北方,那怕是千古一帝来了都实难做到。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东晋和宋朝同样是偏安,可被骂到狗血淋头各种嫌弃的却是宋朝了吧…… 

 【公元342年,同样短命的司马衍,年仅二十二岁便去世了。 

 继位的是他的弟弟司马岳。 

 但是司马岳也无力改变东晋朝廷被世家把持的局面。 

 此后东晋彻底被门阀士族统治。 

 国家的财政、兵力都被门阀士族们分别掌握,朝廷的政策也是门阀们权衡商议之后的结果。 

 但是这样经过权衡博弈之后诞生的朝廷,貌似迎来了些许转机。 

 内斗在这样平衡的状态下得到暂时的消停。 

 北伐,这一大家共同的期望被提上了日程。 

 或者说北伐也是为了谋求利益,发展自身势力的一种内斗体现。 

 借助北伐的名义可以掌握兵权,还能要求门阀们支援钱粮兵力,北伐取得战果了更能扩大领地势力,在朝廷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晋迎来了新的北伐契机。 

 桓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举出来并崛起的。 

 只是桓温这人有很大的野心,不过这是后话,前期的北伐桓温确实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公元346年,桓温举兵伐蜀,次年3月攻克成都,控制汉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汉政权就此灭亡。 

 至此东晋统一了南方,与后赵隔秦岭淮河对峙。 

 桓温的威望和势力大幅提升。 

 公元349年石虎病逝,后赵因为冉闵的篡权迎来了大分裂。 

 这一极好的北伐契机桓温自然不想放过。 

 但门阀们的危害在这里又体现了出来。 

 他们当然也看出来了这次的北伐机会极好。 

 但又担忧桓温现下已有的权势,再借此机会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 

 于是北伐当然要继续,可统帅不能再是桓温,而是被门阀们推举出来的另一个人替代专门用来制衡桓温,他就是殷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