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五帝(第2页)
短时间内不健全的历法还发现不了太大的问题,但是时间一长,农耕势必还会因为历法出现大乱。
但是这一漫长而没有前车之鉴的重要工作,帝喾只能交由后人去完善了。
而这个后人,就是放勋。
帝喾年迈后将帝位传给了长子挚,但长子的能力平平,不久放勋接过帝位。
放勋还有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尊号,帝尧。
尧,这个位列三皇五帝之中,却有着远超其他帝王知名度的名字,已经成为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几乎所有华夏史料对于帝尧的记载,都不吝笔墨有着极高的赞美。
帝尧执政初期,不健全的历法弊病已经显现。
首要工作便放在了历代先贤尚未完成的历法制定上。
为了掌握气候的变化规律,帝尧安排大臣在不同的方位设立观星台。
东方负责观察日出,以春分日昼夜平分为基准,并参考星辰的位置进行校正。
西方观察日落,秋分日昼夜平分时,依据北方星宿校正。
通过多个校准方法,历时多年,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了完备的历法。
最终将一年确定为366天,并设置闰月用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确保农时的精准。
这套历法的制成,代表着农耕文明进入完善且大放光彩的时代。
在我们今天视为寻常,乃至视若无睹的完备历法,是先贤们耗费巨大的心血,在漫长岁月里一点一点创造完善的。
若无他们的创造,那些诸多在我们看来寻常,却事关人类命运发展的事物,绝不会凭空出现。
帝尧的功绩还不至于此。
他勤俭持国,恩威并施,注重考察百官,敦促官员勤勉执政。
全力治理自然灾害,专设官职治理洪水。
发展技术和生产力的同时,更重视民生疾苦,制定维系社会运转的律法和刑罚。
如此执政成果,带来的是所有子民的安居乐业,是全天下人的欣欣向荣。
那是传说中最好的时代,实现了中国人第一次对盛世的共同追求。
乃至被后世俸为圣人的孔子,对帝尧的评价之高,都达到了几乎无可复加的地步。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而成就如此功绩的帝尧,最终也迎来了必须要面对,也必须要慎重的决定。
在他死后,偌大的国,肩负天下人命运的帝位,应该交给谁。
帝尧的遗憾,或许是未能给自己的儿子倾注足够的教育。
以至评价自己的儿子丹朱:‘心既顽嚣,又好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