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知道得太多,是一种烦恼

 对君王来说最好的臣子是什么样? 

 如果是明太祖,他可能会说: 

 不贪的、跟咱一样爱民的。 

 如果是唐太宗,他可能会说: 

 房玄龄啊! 

 然后李治点了点头,送房玄龄去见自己父亲。 

 (ps:其实唐太宗这一段应该是写长孙无忌,最开始写错了,但想改时已经有读者评论了,所以就特例说明一下) 

 如果是昭烈帝和阿斗,他们可能会说: 

 丞相(相父)就是最好的。 

 如果是汉武帝,他可能会说: 

 能帮我搞钱、能帮我打仗的! 

 但在嬴政这里,他今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李斯那样的。 

 (扶苏在地下欲言又止) 

 “寡人有这等臣子,何愁不能扫平六国!”嬴政脸上露出了笑容。 

 尤其是在这个吕不韦刚辞相的情况下,这个对比一摆出来,让他更加觉得李斯顺眼。 

 “你说,该给他什么封赏?” 

 “别问我,我对现在的秦国官职不太了解。”李缘躺倒了地上:“怎么更好的提拔一个臣子,政哥你应该比我更清楚的。只是有一点。” 

 嬴政看了过来。 

 “政哥你知道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吗?” 

 “你是想说揠苗助长吧?”嬴政想了一下:“在孟轲所着的《孟子·公孙丑上》里,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应该是吧。”李缘说:“政哥你明白我意思就行。” 

 嬴政再次咬了一口面包,微微点头。 

 吃完后,他看着手中还剩下半瓶的营养快线,觉得这种容器真是方便无比,能用在多种场景上。 

 “对了!” 

 他一伸手,强行将躺平的李缘拉了起来。 

 “你之前说《谏逐客书》?寡人为什么会下那种令?” 

 李缘看了看周围,将一旁一个装满竹简的木箱拖了过来,靠了上去。 

 秦·低配·葛优躺。 

 “你想听哪一种答案?” 

 “史书上有几种?” 

 “一种。”李缘说:“由于韩国派来的细作郑国的影响,让你心里对六国来客有一种不信任,再加上有人为了讨好你这位秦王在一旁顺着你的心意说话,于是你就下令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一出来,你觉得他说得没错,六国来客还是大有作用的。这件事也是后人认为你有时喜怒无常的一个证据。” 

 “郑国是细作?!”嬴政怒目一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