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天津一日游(第2页)

 他挑着颜色给舅妈扯了六尺花布,又扯了十尺纯色的棉布,至于给谁就看舅妈的了。 

 从一家卖工具的洋行里,他还收获了几把大铁锨和十字镐,说真的,比他从阜外大街的铁匠铺订制便宜太多了。 

 以至于他扛着这些农具先回了一趟旅馆,实在是没法儿拿。 

 剩下的他就是走走看看了,身上钱不多了。 

 难得来一次天津,总得吃顿好的吧。 

 九河下梢天津卫,是吃鱼、吃虾的好地方,付宁也去不起大馆子,就在洋行外面的街上找了家饭摊。 

 坐在门口的棚子底下,要了一个炒青虾仁、一个独面筋,又要了一大碗白面条,最后把菜汤往里一扣,什么都不糟践。 

 他正唏哩呼噜的吃得欢,一辆马车从他旁边嘚嘚的跑过去了,车上是一筐一筐的小椭圆球儿。 

 这饭馆门口有个石头棱子,随着颠簸车上掉出来几个圆球,蹦跳着咕噜到了付宁脚边上。 

 他弯腰捡起来一个,灰黑色的圆球上有一层白白的绒毛,正端详着,饭馆的伙计端着碗面汤过来,“您介是瞅嘛呢?还入了神了,嗐,介不是棉花籽吗?” 

 付宁爱听天津人说话,觉得逗乐儿,要是门外有两个天津人吵架,他能听一下午。 

 正好儿伙计挑了话头儿,他就接着问,这一大车的棉花籽要运到哪里去? 

 现在客人不多,伙计也就跟他多说了几句。 

 这附近有几家加工棉花的作坊,就是把收来的棉花用轧棉机轧一下,把棉花籽剔出来,然后附近有人收,有的榨油了,有的卖给中药铺,还有外国人专门收这个带着绒毛的棉花籽,也不知道他们干什么去。 

 棉花啊,好东西啊! 

 付宁喝完了一大碗的面汤,就沿着刚才那辆马车的方向跟下去,沿着路边还真捡了一小把棉籽。 

 要说离开农事试验场,什么事让他最遗憾,那肯定是接触不到这些形形色色的种子这件事,本来以为可以走走安大人的路子,谁知道人家调走了呢。 

 棉花对土壤的要求不太高,沙壤土、壤土和轻粘土等传热透气性较好的土壤都行,但是对光照和水分的需求量大。 

 山神庙的那块盐碱地,付宁一直没想好怎么对付它,现在收集一些种子,明年开春可以种了试一试。 

 第二天,付宁找到邮局,给连安写了一封信寄回去,告诉他那三个人已经顺利出海了
,而自已会在天津附近走一走再回去,不用担心。 

 也没有什么目的地,但是他也没有顺着来时路往回走,反而是继续向南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