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治水之道,不在水,在于人(第2页)

 第二场府试放榜,不出意外唐寅再登甲榜。 

 这次考试相对简单,刷掉的考生不多,只有数十人,都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意外。 

 有一位考生就因为不小心沾了点墨上去,就被刷掉。 

 有的考生则是不小心犯讳,如当今陛下赵宪,年号天佑,宪和佑这些词语都要避讳,否者就是一刀切的下场。 

 还有的就是因为,字体实在太丑,或者逻辑不通,也被刷下。 

 总体来说,府试第二场,倒是还好,没有那么多波澜。 

 ...... 

 第三场府试很快开始。 

 通过第三场,便是正式的童生,而最后只取一百人。 

 江安县百余考生,大多落了榜,能够坚持到这一场的,只剩唐寅等二十多人,可见淘汰之残酷。 

 最后一场考的是策论,所谓策,就是考官在时事中,选一个问题,让考生作答,考生针对问题写自己的建议; 

 论就是议论和评说,对某件事的看法等等,这些写起来容易,但要写出水平,让人印象深刻,就需要很深的功底和见识。 

 试卷发下来,题目很简单“治水”。 

 治水这道题,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道难题。 

 也是古代科举常出的一道题。 

 李先生曾经说过,要想写好策论,讲究的是言之有物,最重要的是,还要能装逼、会歌功颂德。 

 唐寅审题之后,从大禹治水谈起,引经据典,通篇策论皆是辞藻优美,结尾的时候,总结自己的意见。 

 “夫治水之道,不在水,在于人,稳民心,安民意,水患可解矣!” 

 总结下来就是,水患不可怕,可怕的是民心,只要安抚好民心,官民一体,就没什么大问题。 

 唐寅的论点,是从大局出发,策论整体的治水方略,算是全局性、战略性的论调。 

 这与大多数考生不一样,大多考生,都会从治水讲起,如何稳固堤坝,加强防范,这些老掉牙的论点。 

 但凡是局部性的策论,基本上评分都不高。 

 所以说,这道题,看似简单,其实很容易就能看出考生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