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琼州紫禁令(第2页)
听到这话,刘整、吕文焕都不吭声了,只有史世德上前一步道“陛下,臣有话说”,“哦,二公子...史御史有何话,尽管说来”大帝见是已故老太师的次子,因原先私下里称呼惯了,一时差点没改过口来。
“陛下,征南大军恐怕要数月才能从宣政院撤回,而且,宣政院和西北应该还有一些粮草物资可为补充,安南既然是来年再征,可否先暂缓征收宣慰司的粮赋,待民间稍缓元气,来年再一起征收,岂不更好”史世德毫无惧色,侃侃而谈。
“嗯,不愧是老太师之子,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远见,朕便允你所请,暂缓征粮,但来年必须加倍征收,且不能迟于大军征发前一月,所有征收粮草需在大军征发前送抵大军驻地”大帝的口气忽然变得坚决起来。
啊,是这样,刘整和吕文焕都有点丧气,不过来年征收,多少能缓一缓吧,要是那时...,二人还没想好,大帝严厉的声音从皇座上发出“这次,朕不再发呈文,要下圣旨严令,数额、时限,都要跟朕写得明明白白,圣旨一下,朕绝不更改”。
一个多月后,圣旨严令到达湖广行省。
武昌,8月已经入秋了,但这里没有感觉丝毫的凉意,“中部火炉”依然酷热难耐,上任还不到一年的行省平章事乞住,此刻心里却是冰凉冰凉的,严旨执行,连数额、期限都规定的这么死,这在以往的圣旨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很显然,这已经不是要跟那宣慰司做什么协商了,就是必须完成。
“让周先生过来”乞住吩咐道,须臾,一个完全是汉人文士打扮的先生出现在门口,“大人召唤卑职何事”先生拱手施礼道,“祥松来了,好好,不必多礼,坐下叙话”乞住连忙道。
这周先生本名周正浩,字祥松,原是行省从六品的员外郎,因吕文焕去职后,行省大员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而这些人对汉地的治理都没什么经验,乞住到任后,倾心结交当地汉人士子和世家大族。
这周正浩因“颇熟汉地之事,赞画有方”,被乞住上奏破格提拔为从五品的郎中,周正浩感恩戴德,为报知遇之恩,每有不决之事,总能恰到好处的出谋划策,因此,深受乞住信赖。
周正浩刚刚坐下,还未喝一口水,乞住将一份圣旨递给他“这圣旨本来只能口传,但祥松不是外人,可请一观,看此事如何处置”,周正浩接过圣旨,先喝了口茶,随即展开圣旨,他看的很仔细,慢慢看完,低头想了想,随即捋着下巴上四根胡须,说道“此事不难”。
“哦,年初商议的是8万石,如今却变成了20万石,如何不难”乞住奇怪道,“年初8万石说的不过是1季的收获量,但现在岭南尤其是宣慰司所辖之地,都是种植占城稻,可一年两熟,如此,所谓20万石新增征收量不过4万石而已,对宣慰司6路3军来说,不算太难”周正浩回道。
“祥松还是太乐观了,便依你所说,1年收割2季,但今年征收8万石储备到明年还有8万石吗”乞住说道,“大人的意思是...”周正浩也开始思考起来;
“如果当季征收8万石,即便是放在这湖广行省官仓,各种消耗如雀鼠耗等,加上来年部分霉烂舍弃之粮,最后能有好粮7万5千石就不错了,更何况是地方官仓”乞住说道。
“如果是这样,那就只能按7万石算了,2季14万石,也只缺口6万石,也不算太难吧,大人”周正浩说道。
“唉”乞住叹了口气道“明年那一季收获后还要运到军营驻地,云南千里之地,陆路山高林密,顺水路则要逆流而上,运去所需人力且不论,路上人亦要消耗,20万石军粮,能运到15万石到驻地就不错了”。
“这样,就要缺口至少11万石了”周正浩也沉思起来,乞住又道“而且,宣慰司北部4路,已多次征收了,西部3军,除南宁外,那2军自给尚欠不足,这几年却仍在供应边境驻军;
前年,行省未与宣慰司协商便征收粮赋,不仅北部4路,南部雷州路也征收了,南方官绅士民多有怨言,朝堂之上南臣也是群情汹汹,吕大人便是因此辞任赴大都的”。
“缺口虽是不小,但也并非全无办法”周正浩道,“哦,祥松但说无妨”乞住道,“宣慰司北部数路虽已征收过1次或2次,但以产量看,12万石还能拿出;
西部只能自给和供应边防驻军,可暂不征收或少量征收,但南部琼州路,自前宋以来,无论如何兵凶战危,都未在此征兵征粮征赋过,此次征收,可承担至少一半分量,12万石甚至更多,都可征收”周正浩缓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