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自导自演,曹袁开战(第2页)

 “昔日先生曾言,曹操此人麾下谋士极多,不可大意。” 

 “如今曹操迁都如此急切,多半为人之谋也!” 
 “我军现在大战方结束,正当修养生息,不可妄动。” 

 “既然现在追之无益,不妨撤回关将军,免遭敌军算计!” 

 “且曹操迁都必经洛阳,此地距离袁绍更近。” 

 “我军若是牵制曹操,天子恐被袁绍所获。” 

 “当今袁绍势强,曹操势弱,再迎天子,断难制之。” 

 “故我军无论如何,不当牵制曹操兵马。” 

 “再者,我闻袁绍四世三公,多半不敬天子。” 

 “若是遣军追之,难保天子损伤,此为大罪。” 

 “我军若于后牵制,彼时便为同罪,必然失信于天下。” 

 他的理由很充分,一个是追不上,一个是不能帮袁绍。 

 最大的问题是袁绍下手没轻没重,可能会伤到天子。 

 若真的出事了,他们在这里牵制,就是惹祸上身! 

 所以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按兵不动,撤回关羽兵马,以防在背后躺枪! 

 若是其他理由,或许说不动刘备,可诸葛亮说法,却让刘备打消了念头。 

 诚然,这一次事件确实事发突然,他们毫无准备。 

 既然已经追不上了,那他们何必给袁绍做嫁衣? 

 而且袁绍这个人他老刘也算有些交往,知道袁绍是什么德行。 

 这货也就比袁术好上一些,实则都是一丘之貉。 

 远在当初董卓擅权之时,袁绍就有意依扶持刘虞登天子位。 

 由此可见,袁绍心中并无汉室,早有擅权之心。 

 若是袁绍不忿刘协不为所控,真的派兵阻截当怎么办? 

 思虑之间,刘备便打消了追击的念头,同时严令关羽撤兵! 

 关羽在收到命令之时,自是一阵不解,一度不想撤军。 

 毕竟在他看来,曹操就是逆贼,现在不讨伐,又待何时? 

 可这时,阎象却给关羽说了一番话劝解道: 

 “明公以将军御守大郡,乃欲以将军为臂膀!” 

 “将军须知,明公亦欲张大义于天下,迎天子于淮南。” 

 “可如今却一改前态,强令将军退军,此何意也?” 

 “莫非明公之志已改?非也!定是大势不许!” 

 “而今明公下令,将军若不遵守,来日上行下效,明公之威何在?” 

 关羽毕竟不是袁术,听得劝解,只得黯然退回平舆。 

 不过退军之前,他又移民七千余户填充自己麾下。 

 这本是关羽不忿所为之事,可却极大的挽救了刘备的名声。 

 因为就在关羽退军三日之后,刘协的迁都队伍就遭到了袭击。 

 是时,袁绍听到曹操迁都,便以大将颜良派五千精骑入河内拦截刘协车驾。 

 结果颜良还未抵达南岸,刘协车队便遭到了一支骑兵突袭。 

 这一次骑兵打着袁绍旗号,对刘协车驾发起了决死进攻。 

 凭借骑兵之利,直接杀到了刘协车驾旁边,以袖箭射中了刘协肩膀。 

 幸得曹纯及时领虎豹骑救援,方才救下刘协性命。 

 经得此次袭击,刘协惊惧不已,越发恐惧袁绍之势。 

 当即颁布诏令,以袁绍意欲刺王杀驾为由,号召天下诸侯共讨之。 

 此诏一出,举世皆惊,没有人能想到,袁绍会如此丧心病狂,竟然意图袭杀献帝。 

 包括袁绍本人也没想到会闹出这种事情,颜良怎么敢啊! 

 他之所以遣军追击,只不过是想把刘协给劫过来,压根就没有刺王杀驾之意。 

 由是在收到消息之后,袁绍第一时间发书颜良质问此事。 

 结果颜良也挺冤枉的,他领命入河内,才到半路就被曹操阻挡。 

 他手下拢共就五千骑兵,拿什么分兵去袭击天子? 

 无奈之下,他只得领命回来亲自给袁绍解释,并让麾下骑兵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