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倒反天罡,曹操的忌惮

 荀彧请求诛杀董昭,自不是什么突发奇想,而是思虑许久。 

 因为他辅佐曹操的最终理想,是让曹操成为大汉的周公,一扫乱象,还政天子。 

 而此前的曹操也是这么做的,虽然和皇帝有矛盾,但那是内部矛盾。 

 对于荀彧来说,刘协年纪还小,容易受奸臣蛊惑。 

 所以他一直坚定的站在曹操这边,同时维护着天子的尊严。 

 这种行为不是自我矛盾,而是希望有一朝天下平定,曹操和天子可以和平相处。 

 可自从董昭谏言之后,曹操似乎就变了一个人。 

 不断替换朝中重臣,打压天子的威严,甚至有些僭越之举。 

 曹操这种行为,就和他原本的理想背道而驰了! 

 所以荀彧细细寻思之后,断定了董昭就是祸乱源头! 

 若非董昭谏言,曹操就还在正轨之上,唯有将董昭杀了,曹操才能继续充当周公的角色。 

 由是此时面对老曹的问计,荀彧便表示先杀董昭,随之又下拜道: 

 “若是主公担忧天子不愿恕罪,彧愿亲自入宫,向陛下阐明曹公之意!” 

 “只需天子首肯下诏,曹公再行迁都,便合乎情理。” 

 “若刘备再敢攻之,彧当坐镇许县,为曹公御守后方!” 

 他自觉在刘协面前还有几分薄面,只要曹操把董昭杀了,他就能帮老曹说服迁都。 

 如此一番话语虽是出于公心,但曹操听在耳中,就变了一番模样。 

 在曹操看来,荀彧这一番话是在威胁他,用助迁都来威胁他! 

 本来他是有心和荀彧和睦相处的,可荀彧此言却让他意识到了一件事。 

 朝廷与汉室在其心中,远远比他曹操更为重要! 

 与之相对,荀彧要杀的董昭,却是全心全意在为他曹操谋划! 

 如今荀彧要杀董昭,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逼他做选择。 

 若是他方才没有向荀彧告罪,现在多半就会发怒。 

 但他不是喜怒无常之人,方才既然才给荀彧告罪,现在自然不可能翻脸。 

 故而略微犹豫片刻之后,他便抚须笑道: 

 “文若此言虽可,然则董公仁并无大过,岂能杀之。” 

 “不如这般,我知卿深恨不敬之语,我将此人调往河东主政。” 

 “现在大战正是用人之际,此人也可御使一方。” 

 “待得来日败了袁绍,文若再行依罪论处,吾不阻也!” 

 他这话就属于服软了,我知道你看董昭不顺眼,我把他先调走行不行? 

 只要你能助我稳定大势,击败袁绍,来日你怎么做都行! 

 荀彧听得此言,自知曹操不愿杀董昭,但他也知道,曹操肯调走董昭,已然是极大退步! 

 而他也没指望曹操真把董昭怎么样,只要老曹不在听董昭之言即可! 

 如此想了一会儿,他便点了点头,这才站直道: 

 “如此也可,实则在下并非厌恶董公仁!” 

 “只因此人言语太过,不敬天子,于曹公无益。” 

 “曹公如是疏远这等小人,彧自不敢过多赘言!” 

 “然则昔日围猎之罪,却不可免,曹公当随我入宫请罪!” 

 “待天子恕罪之后,在下自当助力主公迁都!” 

 他觉得董昭虽然是放了,可你老曹触怒天子之罪,还是得去道歉。 

 不然你前期竖立的周公形象,便会崩坏,刘协也肯定不会原谅。 

 所以一切根源,还得转到和刘协缓和关系这一块! 

 然则曹操见他如此得寸进尺,心中自是越发不悦。 

 心想起身呵斥一顿,可现在确实离不开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