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进军吴县,孙家碧眼儿

 孙策就这么死了,结束了其颇为灿烂的一生。 

 虽然比原本历史上早死了一年,可却避免了死于小人之手。 

 面对逼死孙策的众人,周瑜和朱治自然恼怒。 

 当朱治听得消息之时,就准备带兵前来将一众将校全部击杀。 

 可周瑜却制止了朱治的举动,因为他很清楚,孙策不是被逼死的。 

 毕竟要想给程普等人一个交代,又给自己家人和麾下将校留一条退路,孙策便唯有一死。 

 孙策显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让他动手。 

 他本想阻止,可阴差阳错却遂了孙策之愿! 

 若是他们因为孙策之死而迁怒众人,那就是不尊重孙策的遗愿。 

 所以周瑜冷静下来之后,就对想要发怒的朱治劝解道: 

 “伯符之死,乃时势所逼,并非尔等之故,我等若倒戈相攻,反负伯符之愿。” 

 “我等所能为之事,乃重伯符遗愿,保其家小,勿造杀孽。” 

 朱治闻得其言,方才按下了心中怒火,不再多言。 

 随着孙策一死,他们也没了抵抗的理由,没多久便开启城门,献城而降。 

 不过投降这一举动仿佛抽去了周瑜的精气神。 

 直到被带到刘备面前之时,他也没有任何反应。 

 刘备本想试图拉拢一下这个天下奇才,但几番言语,周瑜都是沉默以对。 

 无奈之下,老刘只得令人将周瑜带下去好生看管。 

 可这时,周瑜无神的眸中却多出了一丝精神道: 

 “我等今日降于明公,乃遂伯符之愿。” 

 “但不知吴县夺取之后,明公欲如何处置伯符家小?” 

 刘备见他主动问话,便犹豫片刻,坦然道: 

 “若彼等皆愿降之,吾自当为孙郎养其家小。” 

 “可若是彼等仍自顽抗,吾当为麾下将校性命而计!” 

 这话就是明摆着告诉周瑜,孙策死了不算完,必须孙家全部投降。 

 不然单凭孙策之死,并不能完全保住孙家所有人的性命。 

 这时,在一旁的秦瑱上前又多补充了一句: 

 “吾知孙家有些子弟性如烈火,公瑾若有意,可往劝降之。” 

 “若彼等实在不愿降,日后之事也与公瑾无关!” 

 他知道周瑜现在已然心死,但如果周瑜真想保住孙家所有人的性命,那就最好亲自去劝降。 

 因为孙策那些家人,可有很多都不是省油的灯! 

 无论是孙翊还是孙暠,以及碧眼儿孙权,都是祸乱之源。 

 如果周瑜处理不了,他不介意亲自上手。 

 而周瑜听着他的话,便皱了皱眉沉思片刻,方才对刘备拱手道: 

 “请先往吴县一行,欲助将军劝降彼等!” 

 刘备闻言,便看向了一旁的秦瑱,秦瑱微微点头,他便点头道: 

 “可也,公瑾可先往之,我大军随后便至!” 

 周瑜见之,又对刘备抱拳,看了秦瑱一眼之后,转身离去。 

 待得周瑜走后,刘备便有些不解的看向秦瑱道: 

 “如今周瑜还未降我军,军师何以便让此人前去劝降?” 

 “若是此人一去不返,来日再与我军为敌,又当如何是好?” 

 面对老刘的疑问,秦瑱微微一笑,对其解释道: 

 “明公并不了解周瑜其人,他与孙策乃刎颈之交,今得孙策托付家小,方才肯降我军。” 

 “虽说我军不欲杀孙策家小,可如今终究大事未定,不知彼等所想。” 

 “若真有人叛乱,我等势必杀之,此人不知缘故,必然生怨。” 

 “故当以此人前去劝降,若他能劝降来,我军自免得一阵厮杀。” 

 “若他劝降不成,便知非我军之故,来日我军再杀孙家之人,他也无话可说。” 

 “唯有如此,方可定下此人之心,周全我军之义尔!” 

 对于周瑜现在的心态,秦瑱当然能理解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