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军工发展方向(十六)(第2页)
作为全军炮兵使用的专家,唐亮不知道从哪淘来的三四手炮兵使用原则,指不定源头就在这位朱校长那儿。
对此唐亮只有一句话:
“炮兵建设,听朱校长的准没错。”
毕竟按照志愿军刚入朝鲜时的初步统计,全军的战士初小(相当于后来的小学三年级)以下文化程度的为80%,连初小文化程度都达不到——换句话说就是文盲;干部情况略好,高小(相当于后来的小学六年级)以下文化程度的为68%,其中文盲和半文盲为30%。
这还是入朝时候的部队,经过解放战争时一边培训一边作战,好些人已经得以扫盲的状态,八路军时代这情况只会更严重。
连常用字都认不全,让这些人看着技术手册维护火炮那基本上就是妄想了,能靠着经验维护就很不错了。
而身管火炮相当多的零部件日常保养不到位,可是很容易损坏的,一旦损坏,整门炮就都失去战斗力了。
——当然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不管是国军还是早期的红军,现在的八路军新四军,都很喜欢使用迫击炮;毕竟迫击炮结构比身管火炮简单太多,哪怕威力上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就靠着简单易用易维护,这玩意成为当时华夏军队中的最爱。
朱校长长期在炮兵学校当校长,对红军\/八路军的现状了解深入得多,他的意见自然是正确的——事实上在解放战争,四野和三野也正是基于这个思路分别组建了特种兵纵队。
当然唐亮也不光是要应和朱校长的提议,针对鬼子有飞机进行炮兵火力校射侦察,一旦我军身管火炮被鬼子飞机发现,鬼子反制炮火将极为猛烈的现实,唐亮则又补充了一句:
“对于类似总部或军区级炮兵的作战原则,建议采取‘分散部署,火力集中’的方式。”
“分散部署,火力集中!”
这其实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总结和应对策略,如果说抗战时期鬼子只能在其进攻方向上集中较大优势的飞机和火炮,那么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美军的飞机那就是从后方到前线,铺天盖地全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