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灭大西之战(1)(第2页)

 陈子龙指着沙盘,对各将领说道:“现在武鸣中的背嵬军已进入了米仓山、大巴山,襄阳总督王光恩与威武军的冒诚率6千人马已占领了洵阳,准备与反正的贺宏器部围攻金州。江天一的飞虎军已封锁了祁山堡。根据兵部命令,为迅速解决张献忠,现在做如下部署。” 

 众将领听后,立即站直了身子,停止陈子龙下达作战命令。 

 “命令,江天一的飞虎军、皮洙部从大散关进入陈仓道,占领凤县后,飞虎军继续沿陈仓道南下,占领略阳;皮洙部从凤县进入连云栈道,占领留坝。刘雯的警卫营从五丈原进入褒斜道,在留坝与皮洙部会师后,继续南下,占领褒城;陶大鹏的泰山军从盩厔进入傥骆道,占领华阳关、洋县,龚广方的虎贲军从子午镇进入子午谷,与西安总兵孙守法一起消灭子午道里的马科后,占领石泉、西乡。杨文骢、林剑锋、任继荣率部进入商洛山,清剿李自成在那里的根据地。我与年超富的京卫军留守西安,清剿大顺残余,维持城内秩序。” 

 各将领得令后,纷纷领兵而去。 

 江天一、皮洙率部离开西安后,直奔260里外的大散关。 

 大散关位于宝鸡西南40里的大散水河(今称清姜河)岸边。周朝时为散国设置的关隘,古名“大散关”,为“关中四关”之一。古代很多的战事就发生在这里。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时经过此地,诸葛亮也经此关围困了陈仓。北宋时,宋军与进军在此关击退了完颜宗弼率领的进军。 

 由于大散水河岸边的驿道没法通行坦克、装甲车、汽车,江天一令坦克兵、装甲兵、汽车兵留守关口,自己率步军与皮洙部从大散关沿着大散水河河谷前

行约15里后,到达八卦庙,再拐入嘉陵江河谷,继续南行约85里就到达了凤县。 

 凤县在西汉时期属故道县,三国曹魏时期属梁泉县,隋、唐、五代、北宋时期梁泉县属凤州,南宋时期裁减梁泉县,并入凤州,元代沿置凤州,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改“凤州”为“凤县”,县治就在凤州镇。明代的凤县城(凤州镇)是洪武年间在元代凤州城的基础上重建的,城周四里,高二丈五尺,顶宽一丈五尺,开设有东、西、北3座城门,城门上均建有城楼,城外还有护城河。凤县县城虽经多次修缮,可进入崇祯年后,县城遭到农民军的多次进攻,城池遭到严重损毁,长期没能修复。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后,大顺朝也没有全面修复城池。 

 留驻凤县(即凤州镇)的大顺军得知李自成已被明军俘获后,在城头竖起了白旗。 

 明军占领凤县后,江天一率飞虎军继续沿着嘉陵江河谷前行270多里后,来到了略阳县。 

 略阳县在西汉时期称为“沮县”,东晋时期改名为“武兴县”,县治为今县城。西魏时期改“武兴县”为“汉曲县”,隋朝时期又改名为“顺政县”。到了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改“顺政县”为“略阳县”,县名来自于“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阳”。进入明代后,沿置了略阳县。洪武四年,县丞叶礼在元代县丞的遗址上重建了县城。正德六年(1511年),一场洪水冲毁了略阳城,知县马翱重筑了县城,城周五里,高一丈七尺,顶宽一丈五尺,曾开设有五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城池又被洪水冲毁,时任知县李遇春奉命再筑略阳城。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连年大旱,汉中人王大梁率3千农民军进攻略阳城。崇祯十年(1637年),李自成、惠登相(绰号过天星)、周清(绰号满天星)率农民军从秦州出发,经徽州(今徽县)进攻略阳城。崇祯十一年(1638年),蔺养成(绰号争世王)、惠登相、张天琳率取道平阳关再攻略阳城。略阳城遭农民军的数次进攻后,城池也遭到了严重损毁。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后,马科率大顺军攻陷了汉中,略阳县再次落入大顺军之手。李定国、艾能奇率10万大西军进入关中后,贺珍、马科将略阳城交给了大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