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灭大顺之战(7)


 姜镶、德尔德赫离开绥德后,沿着众多梁、峁之间的沟谷一路向南。 

 陕西的地貌,陕北以梁、峁为主,关中平原以塬(也称原)为主。 

 塬是指较为平坦、面积较大的高原,地势较为宽阔,周边有沟谷(也称崾岘)或河流,如西安府的五陵原、白鹿原、铜人原,凤翔府的周原、五丈原、积石原,庆阳府的董志塬、早胜塬、宫河塬等。 

 峁是指规模较小的由黄土堆成的土堆或小山丘,坡度较陡,四周也有沟谷或河流。 

 梁是指规模介于塬与峁之间的黄土高原的地貌,通常呈现为丘陵或斜坡状的土体。 

 无论是塬,还是梁、峁,只要其顶部比较平坦,当地百姓就在上面开垦土地后,用来耕种作物,因此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是中原王朝重要的农垦区。 

 姜镶、德尔德赫向南走了90多里后,来到了清涧县城。 

 清涧城在隋唐时期称为“宽州城”,筑于石山之上,它前河后寨,左涧右隘,地势极为险峻,是个易守难攻之处,后毁于战火。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名将种世衡与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范仲淹在宽州城旧址上筑土城,以护延州(即延安)。几年后,城筑成了,可城内缺水,种世衡、范仲淹就下令掘井,待钻透底下数重巨石后,终于挖到了泉眼。元丰七年(1084年),“宽州城”改名为“青涧城”。金国占领青涧后,设青涧县。进入明代后,因朱元璋五行缺水,就改“青”为“清”,“青涧县”就成了“清涧县”,属延安府。洪武四年(1371年)重修县城,当时城周三里四百六十部,是个略呈长方形的城池,城墙高三丈,顶宽一丈五尺,开设有三门,东为朝阳门,南为迎熏门,北为拱极门。正德六年(1511年),沿西城墙增筑外罗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以条石包砌西、南两面城墙。崇祯元年,王之爵(也叫王左桂)、点灯子(赵胜)、蝎子块(拓养坤)、满天星(周清)在清涧起兵造反,王之爵被洪承畴诱杀后,残存的农民军都加入了李自成的队伍。崇祯十年(1637年),李自成率10万部众围攻清涧城,攻了3个月后也没取得进展,后见明军来援,不得不撤离。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占领延安后,就进攻清涧城,城破后,改清涧县为“天波府”。唐通率清兵自米脂南下后,驻守在清涧城的大顺军逃往延安城,清涧城被清军占领。 

 清军来到清涧城后,发现跟在身后的大顺军不见了,倒是明军在后边紧追不舍。姜镶、德尔德赫也不敢在城内逗留,带着城内的守军继续向南,赶往延川城。 

 延川县始设于隋朝开皇三年(583年),顺山势筑延川城。此后的唐、宋、元、明都沿置延川县。洪武年间在元代县城的旧址上重修了延川城,城周五里,墙高五丈,顶宽二丈,建有南、北两门,城东有深一丈二尺的护城河,河水引自清涧河。正统年间,知县陈文复筑瓮城。崇祯九年,李自成率部攻占了延川城,随后进攻清涧城。洪承畴率明军到来后,李自成撤离了清涧城,延川城被明军夺回。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占领延安后,就攻下了延川城。唐通率清军南下进攻延安时,延川城的大顺军与清涧城的大顺军一样逃往延安,延川城被清军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