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决战山西(12)
在文水县城东12里的南武镇,杨文骢率领的5千人马正与刚阿泰率领的4万清军激战。
在北宋以前,文水县的县城位于文水河(今称文裕河)东岸。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年),汾河、文水河发大水,将县城淹没。为避水患,后来将县城移建到了文水河西岸。县城西迁后,旧县城称为“旧城庄”。南武镇因位于旧县城以南,曾称为“小城南村”,到了明代后,成了镇子,改称“南武镇”,它距北部的营儿村(今西营镇)只有15里。在后世的今天,南武镇成了南武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作为叶臣左翼的刚阿泰率部向文水方向逃跑时,在这里遇到了杨文骢率领的明军。
刚阿泰在入关前,遇到的辽东明军大多是缺少战斗意志的部队,他也瞧不起这些明军。入关后,他跟随哥哥李率泰转战北直隶、山东、河南,又来到了山西。在从潞安城翻越太行山腹地到达榆社后,遭到了明军的炮击,他才知道明军有便携式的大炮。哥哥李率泰在榆次城被明军打死后,他对明军那种便携式大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从太原东山被调往太原县城、榆次县城方向增援吴三桂、张存仁后,又遭到了女煞神的攻击,他对明军的“四轮巨兽”、“飞船”及能连续发射子弹的“火铳”有了刻骨铭心的恐惧。
现在刚阿泰见到对方有3千骑兵、2千骑着两个轮子的步军,心想只要你们没有“四轮巨兽”、没有“飞船”、没有连续发射子弹的“火铳”,我的4万人马定能挡住你们。等我干掉你们后,你们得火铳、大炮就是我的了,还能好好研究研究那种2个轮子的车子是怎么骑的。于是,他派人向叶臣报告后,列阵与明军对峙。
刚阿泰见对方的明军步军在前,骑兵在后。步军分成20个方队站成了4排,第一排士兵手中还拿着根“短木棍”,后面三排的士兵人手一支“火铳”,每个方队之间有一门便携式的小炮。刚阿泰来到太原后,尽管已与明军作战过,从别人嘴里听说过明军使用了“三段式”射击,但在野战中还没真正见识过明军的这种阵势。他很想学明军那样将军中的火铳手也列成3排,但他知道自己的火铳射程远不如明军的“火铳”,只得放弃了这种想法。
双方刚列好阵,就听到北部营儿村(今西营镇)方向传来了隆隆的炮声,杨文骢知道飞虎军与吴三桂率领的清军打起来了。
杨文骢的书吏刘曙独自来到了清军的阵前。
刘曙,苏州府长洲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生),崇祯十六年(16si3年)考中进士,崇祯十七年初授南昌县知县,未及赴任,李自成已破了京城。待朱由检、朱慈烺被救到南京后,被派到苏松总兵杨文骢手下担任书吏(即监军)。历史上,清军南下攻陷南京后,他与杨廷枢(龚广方的虎贲军书吏)一起避居邓尉山,后与夏完淳等人一起反清,兵败后被清军杀害。
刘曙来到阵前后,拿着个喇叭喊道:“我是大明苏松总兵杨文骢麾下的书吏刘曙,请你们的指挥官前来说话。”
刚阿泰听后,心想原来你们是从南直隶来的,可“书吏”是什么官职?既然不是指挥官,那我也派个部将上去回话,于是就对弟弟胡拜说道:“你上去看看他想说什么?”
李率泰、刚阿泰、巴颜、胡拜都是李永芳的儿子。
李永芳原为大明辽东抚顺千户所千总,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率部围困抚顺,他没做任何抵抗就投降了后金,是大明第一个投降后金的边将。努尔哈赤为了拉拢李永芳,便将孙女(阿巴泰的女儿)赐婚给了他。李永芳投靠后金后,不仅积极参与后金军与明军的战斗,还劝降了大明开原千总金玉和(在怀庆战役中被大顺军所杀)、沈阳守将贺世贤、广宁参将孙德功,还与皮岛的毛文龙建立了联系。崇祯七年(1634年),李永芳去世。李永芳去世后,留下了7个儿子。长子李延康,崇祯九年(1636年)向明军泄露进攻大凌河的情报,事败后被杀;次子李延龄,即李率泰(努尔哈赤赐的名);三子李寿畴,即刚阿泰(努尔哈赤赐名);四子哈什库(李永芳侧室所生,早年夭折);五子李巴颜(也即巴颜);六子呼图礼(早年夭折);七子胡拜;八子克胜额、九子克德。六子、七子、八子、九子都是阿巴泰的女儿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