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 收复河南(3)(第2页)

 宗阳、何岩在剿匪时,菅礼耕已从鄢陵来到新郑。 

 春秋时期,郑桓公在抵御外族犬戎人的进攻时战死,镐京被破,周平王只得把都城东迁到雒邑(今洛阳),郑国也举家东迁。郑国人为了区别原来在陕西的老郑国,把东迁之地称为“新郑”。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在“新郑”之地设新郑县。晋朝时期曾废新郑县,进入隋朝后,复设新郑县。唐、宋、元、明均沿置新郑县。 

 新郑在鄢陵西北100里,驻守新郑的清军将领是周家礼,曾是泥河寨的堡主。李自成退入山西、陕西后,河南境内群雄崛起,周家礼也趁势杀了大顺朝新郑县的县令,然后宣布归附大明。后来见刘洪起势大,周家礼就投靠了刘洪起。刘洪起降清后,周家礼跟着投降了清军。 

 周家礼听说明军已占领了汝宁、郾城、许州、商丘、开封后,心想我也没必要为刘洪起殉葬,就没有做任何抵抗,宣布反正。 

 菅礼耕随后攻向新郑西北70里的密县(今新密)。 

 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阳后,听说开封守军较弱,于二月率3万人马疾驰3昼夜进抵开封城下。河南巡抚高名衡率军固守,周王朱恭枵也出重金招募勇士守城。明将高谦奉命与总兵陈永德也驰援开封,李自成伤亡惨重,围攻开封7天后被迫撤离,转奔密县。李自成攻下密县后,把没能攻下开封城的怨气出在了密县,竟然将密县城内的百姓屠了个干干净净。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占领密县后,任命张扬为密县守将。张扬原为明军军官,后来投奔了李自成。李自成退往山西、陕西后,张扬见周边的李际遇占领了洛阳,桑开第占领了开封,刘洪起占据汝宁,于是与裕州的李好一样,也宣布脱离大顺朝,归附大明。刘洪起与桑开第争夺开封府的地盘时,他谁也不得罪,两边讨好。桑开第被押解南京后,新密归刘洪起管辖,张扬这才听命于刘洪起。刘洪起降清后,张扬跟着降了清军。 

 现在张扬见明军来后,也与周家礼一样,再次宣布归附大明。 

 菅礼耕占领密县时,龚广方、桂栋材、段廷欢也在郑州围歼了汉岱、李际遇、吴守进的5万多清军,而威武军的汤浩正在进攻汝州。 

 龚广方率部扑向洛阳时,菅礼耕率部进攻河南府的登封。 

 登封县位于嵩山地区,西汉时期称为“嵩高县”,东汉时期称为“阳城县”,隋朝时期称为“嵩阳县”,唐朝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改“嵩阳县”为“登封县”,宋、元、明均沿置登封县。 

 登封县是李际遇起家的地方,因境内的嵩山有丰富的铁矿、铜矿、煤矿,所以登封是李际遇打造兵器的基地,也是李际遇的主要财源之一。李际遇降清后,就令亲信周如立镇守登封。 

 周如立原先也是登封境内一个寨堡的堡主,后见李际遇势大,就与李际遇合流,成了李际遇的嫡系。 

 李际遇手下有5千人,见明军来攻城后,负隅顽抗,最后被虎贲军团灭。 

 菅礼耕占领登封县城后,派出几支小股部队对周边的寨堡进行扫荡。 

 嵩山及其东部余脉浮戏山、横岭一带,山势高峻,交通不便,历史上每逢战乱,百姓都纷纷避入山中,利用有利地形,修筑山寨,对抗敌人,到了崇祯年间有了数百个山寨。有些山寨建于宋末对抗金兵时,有些山寨建于明代崇祯年间,这些寨堡分布在登封、巩县、密县境内,如万山寨、横岭寨、皇古寨、焦山寨、二郎寨等。李际遇占领洛阳后,很多寨堡投靠了李际遇。如靠冷兵器进攻这些寨堡的话很难奏效,但在虎贲军进攻这些寨堡时,很多寨堡的寨兵见热气球升起来后,以为是天兵天将来了,赶紧伏地投降,不愿投降的寨堡,也被虎贲军的步兵炮、燧发枪、手榴弹毁灭了。 

 虎贲军在清剿登封境内的寨堡时,菅礼耕登上了嵩山,来到了少林寺,拜见方丈彼岸海宽。 

 崇祯十二年(1639年)前,少林寺的主持是寒灰慧喜。当时的少林寺一直防范农民军,与农民军处处为敌。李际遇为了消灭少林寺,借着与少林寺武僧切磋武艺的名义,经常上山,少林寺也就对他没有了防备。一日,李际遇趁少林寺僧众诵经时,率百人杀进经堂,不仅杀了慧喜,也将堂内的寺僧全部杀死。那时,寒灰慧喜的师弟彼岸海宽正在山下化缘,才逃过此劫。慧喜殉难后,海宽受朝廷

礼部之命,接掌少林寺主持,他肩持祖道,继续在寺中诵经弘法,训练僧兵,抵抗农民军。 

 彼岸海宽听说是官军的军官独自来访,就来到山门迎接菅礼耕。 

 海宽听说李际遇已在郑州伏法后,双手合十,连声念叨着“阿弥陀佛”。 

 菅礼耕听了海宽讲了一个时辰的佛法后,才下山,然后率部进攻宜阳、永宁(今洛宁),而威武军的汤浩在占领了汝州后,也率部攻向了河南府的嵩县。 

 嵩县是李际遇部将于大忠的老家。于大忠在嵩县击退红娘子后,为防备红娘子卷土重来,也为了防备“南阳王”萧应训,就驻扎在了嵩县。于大忠来到嵩县进攻红娘子时有2万人马,现在县城内有3千人马,其余的清军都随多铎去了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