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 收复汝宁(第2页)

 刘洪起奉命去开封驻守黄河南岸时,他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汝宁。刘洪起降清,随勒克德浑南下时,他的儿子继续镇守汝宁。 

 刘洪起的儿子见5000名明军也敢来进攻汝宁城,心想自己手下有2000多人,还有坚固的城墙可据,于是决定顽抗。但当宗阳下令开炮,坦克、装甲车从石桥上开过,撞破城门后,城内活着的清军就杀了刘洪起的儿子,向威武军投降。清军新任命的汝宁府同知韩煋被宗阳抓获后砍了头。 

 韩煋,陕西宝鸡人,贡生出身。崇祯十五年来到汝宁府担任同知。那年李自成攻占汝宁城,知府溥汝为自尽后,他投靠了大顺朝。刘洪起杀了沈万登后,他又投靠了刘洪起,继续做大明的汝宁府同知。刘洪起降清后,他跟着刘洪起降清,做了清廷的汝宁府同知。由于清廷还没来得及任命汝宁府知府,因此韩煋成了代理知府。 

 宗阳最恨的就是这种“三姓家奴”,抓获韩煋后,经牛锡庚批准,就把韩煋杀了。 

 宗阳占领汝宁城后,兵分二路,一路由自己率部继续北上,占领上蔡、西平后,进入开封府境内,进攻郾城;另一路由千总何岩率部沿着汝水河南下进攻东南120里外的新蔡县城。 

 郾城是许州下属的一个县城,它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以前还是土城。此后,知县李振声为了抵抗农民军,将城

墙改成砖石城。城周九里十三步,高三丈,宽一丈五尺,开设五门,东为通汝,南为带溵,西南为永安,西为揖嵩,北为古郾。但城墙外的护城河宽仅有二丈五尺、深一丈二尺,河水来自于沙河水。因新修的郾城城墙是用石磙铺基,故郾城县城也称“石磙城”。 

 李振声,字符浚,号华嶙,是明朝官员,出生于陕西米脂。他在崇祯七年(1634年)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河南郾城县知县。在任期间,李振声面对农民起义军的入侵,积极组织地方武装进行抵抗,并在小商桥、黑龙潭、三里桥、武家岗等地对义军进行袭击,斩杀了敌方的重要将领。崇祯十四年升广西道监察御史,崇祯十五年调任湖北巡按,在李自成进攻承天府时被俘。崇祯十六年被大顺军杀害于南阳方城南门外。 

 大顺军占领开封府后,也任命了郾城县令。李自成退往山西后,原河南推官陈潜夫策反了开封府境内的投降了大顺朝的原明军后,占领了开封府。大明收复开封府后,任命谢思教为郾城知县。 

 谢思教,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举人,其兄长谢颜教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曾做过刑部主事,崇祯十六年其侄子谢槟曾参与李振声主持修撰的《郾城县志》。 

 但是,大顺朝驻郾城县的兵丁及县令令并没有逃走,也没有投降明军,于是,郾城就有了2个知县。所以前一阵子越其杰、陈潜夫、袁枢逃到郾城,得知大顺朝的县令还在城外办公时,吓得连忙逃往汝宁。 

 刘洪起降清后,因谢思教不愿跟着投降,带着印信逃到了城外,于是多铎就任命了一个清廷的郾城知县,这样郾城就有了3个知县。3个知县还分别代表着各自的朝廷对百姓发号施令,搞的郾城的百姓不知道该听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