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南京之战(一)
在南京城,王镛得到兄长王铎的命令,要求立即占领皇宫,于是来到皇宫外,对负责包围皇宫的侄子王无党下达了进攻命令。
在朱由检逃到南京前,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是常延龄,是明朝开国功勋常遇春的第十二世孙。
常遇春有三子,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常茂因斩杀降将,被朱元璋贬到广西龙州,最终布衣终老。燕王朱棣起兵进攻南京时,常升率部抵抗燕王,战死了,朱棣做了皇帝后,就把常升7岁的儿子常继祖发配到云南临安府通海县。直到弘治年间,常继祖的孙子常复被召回南京,授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常森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因此也没有后人袭封爵位。
常复授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后,他的后人都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不过,到了嘉靖年间后,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成了只领俸禄的虚职,并无实权。在南京有很多开国功勋的后人,如徐达、汤和、李文忠、邓愈等,他们的后人都在南京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也是只领俸禄的虚职,在监狱里病死的徐弘基就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北京的锦衣卫也有很多挂虚职的勋贵,如朱由检的岳父周奎就挂着右都督的名号。
常延龄尽管没有实权,但一直为朝廷的安危担心。崇祯十六年(16si3年),张献忠作乱湖广时,他申请统兵去九江与贼军作战,被朱由检拒绝,后又申请回云南老家召集常氏族人来抗敌,又被朱由检拒绝,于是常延龄一气之下,干脆搬到城外,在紫金山下种田了。即使朱由检逃到了南京,他也不愿回城。
常延龄、徐弘基都不掌握南京锦衣卫实权,真正执掌南京锦衣卫兵权的是大学士王铎的弟弟王镛。朱元璋逃到南京后,任命表弟刘文柄为锦衣卫指挥使,任命周镜为大汉将军。王镛就屈居刘文柄之下,对此他内心感到十分不满,好在他的老部下一直唯他是命,对刘文柄倒是阳奉阴违。福王准备反叛后,他的兄长王铎成了福王的心腹,在王铎的鼓动下,王镛决定帮福王上位。王镛认为干掉了刘文柄,自己可以继续做锦衣卫的一把手交椅。后来北京来人与王铎接上了关系,承诺将来可以让他做大清的首辅,他的弟弟王镛可以做大清的锦衣卫首领,于是王铎、王镛又暗中投靠了多尔衮。可惜王铎、王镛不知道大清朝根本就没有首辅和锦衣卫,不然他们可能会思考一下究竟该不该投靠大清。
魏国公徐宏基死后,王铎要求王镛立即率部包围皇宫。于是王镛先以商量如何加强皇宫守卫力量的借口,邀请刘文柄去福王府。刘文柄为了不暴露掌握了他们的动态,就欣然按约去了福王府,被王镛扣押。王镛随后下令侄子王无党率部包围了皇宫。
王无党听叔父说要立即进攻皇宫后,就对手下喊道:“弟兄们,给我冲。谁第一个冲进皇宫的,奖励100两银子。凡能活捉宫内大官的,奖励200两银子。”
王镛、王无党的手下听到命令后,也不管究竟抓住怎样的官属于大官,就呼喊着向皇宫冲去。
皇宫内,周镜与锦衣卫千总徐杰在巡视着各防御工事。
徐杰,也叫徐榀、徐生生,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生于南京,祖籍四川省青神县(今夹江县),世袭南京锦衣卫千总,先祖余子俊为朝廷兵部尚书。徐杰与徐达、李文忠、汤和等人的后裔不同,与常延龄一样一直想有所作为。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他组织了南京的一批勋贵家族的家丁北上抗敌,进入河南境内后,被大顺军打败,于是不得不逃回了南京。朱由检逃到南京后,余杰成了刘文柄的心腹,做了大汉将军周镜手下的千总。历史上,清军南下后,他没有降清,而是逃到了宁波,参加反清斗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卒于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