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决战前夕(3)


 张能奇在成都开完会后,就与后军都督冯双礼匆匆赶往广元。几天后来到剑门关。 

 剑门关位于剑州(今剑阁县)城东南30里的剑门山中断处,悬崖垂直高度300米,谷底最窄处只有50米。因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三国时期,诸葛亮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称剑阁,故“剑门关”又称“剑阁关”。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关。 

 张能奇望着关口两侧高达百丈的悬崖,对守关的将领说道:“过几天大军将至,你得给我守好这里。” 

 “有大军要过这里?是老万岁吗?” 

 “不该问的就别问,你守好剑门关就行。” 

 “请定北王放心,我一定守住关口,人在关在。” 

 张能奇离开剑门关,到了广元后,带着自己手下的7万人马离开广元,来到了朝天关。 

 朝天关始建于唐末,它并不是像剑门关一样利用山口建造的关隘,而是在嘉陵江朝天峡(今也称明月峡)东边朝天岭半山腰上修筑的栈道。刚开凿时,因栈道只能容一人、一车(独轮车)通过,形成了交通要道,在栈道两端驻军后,又成了军事要道。因朝天关是金牛道上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和军事战略要地,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时期,宋军曾利用朝天关对抗元军。元朝时期,在朝天关修建了炮楼、哨楼、关楼。进入明代后,将栈道扩展到6-9尺,可以通行马车,此后就出现了“车辚辚、马潇潇”的繁荣景象,沿栈道修筑了民房、商店、庙宇、兵营等建筑。崇祯十年(1637年),李自成由汉中分三路入川,至朝天关会合后,继续南下,不到半年时间就占据了昭化、保宁、梓潼、绵州等地。崇祯十三年(16si0年),张献忠由陕西南下攻蜀,在朝天关击败了李自成,迫使李自成退到了川、陕、鄂交界的大山中。今年,张献忠占据四川,赶走马科率领的大顺军后,也在朝天关驻有重兵。 

 张能奇看着朝天关栈道上建筑物的残垣断墙,问守关的将领:“阆中、旺苍的明军有啥动态?” 

 守关将领说道:“禀大王,明军的数次进攻都被我们打退了。” 

 “那是他们在试探我们的实力,一旦他们全力进攻,恐怕广元也坚守不了几天。” 

 “大王,你这不是长他人志气吗?” 

 “他们3艘舰船就把昭化、广元炸了个遍,你以为我们还有多少威风?”张能奇见守关将领没敢再说话,就问道:“宁强城拿下来了吗?” 

 “不清楚。” 

 张能奇一听,就知道张定国还没拿下宁羌州城,不然早就派人回来报捷了。这么多天来,张定国还没能拿下宁羌城,汉中的大顺军必定会增援宁羌城,于是他令冯双礼率6.5万人去宁羌城,自己率5千人马掉头。 

 守关将领见张能奇不去宁羌城了,忙问道:“大王,你不去汉中了?” 

 张能奇说道:“谁说我不去汉中的?只是我不走金牛道了。” 

 “你要走米仓道?” 

 “是的。” 

 “可米仓道各支道都被曾英的手下占领了。” 

 “曾英手下能有多少人?他不仅要驻守阆中、巴州(今巴中)、旺苍、南江,还要分兵把守米仓道,每个支道上的人马不会超过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