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况洪率船队离开清线,开往南掌国的会晒。船队一边下行,一边记录着河道的水情、礁石情况。航行约60公里后,船队到达会晒。在岸边百姓惊讶的眼神中,况洪登岸了。 

 况洪登岸后,找到南掌国会晒的土司,从他手里买了一块江边的地,用于建码头,况洪承诺,每月给会晒土司低价供应2000斤盐。 

 由于会晒以下河道多礁石,现在又是枯水期,只能通航60吨级的船舶,于是300吨级的船舶从会晒装运了很多土特产后返航,况洪坐着60吨级的船舶继续下行,很快来到了琅勃拉邦。 

 琅勃拉邦原称勐骚瓦(也称勐骚,汉人称为“囊汉城”),曾是南掌国的都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南掌国从吴哥(今柬埔寨)运回“琅勃拉邦佛像”后,建佛庙供奉佛像。此后,囊汉城因佛像改称“琅勃拉邦城”。 

 况洪又从琅勃拉邦土司手里买了一块江边的地,用于建码头。然后坐着20吨级的船舶继续下行。澜沧江(即湄公河)自琅勃拉邦以下,河水浅且河面弯曲狭窄,在这个枯水期只能通航20吨级的船舶。 

 况洪坐船航行了约460公里后,来到了南掌国的都城万象。 

 “万象”曾被称为“檀木城”,因为这里长满着各种珍贵的檀木,故中原王朝的史书中,也往往把“万象”称为“旃檀”。“万象”的字面意思是“百万大象”,在傣语中,“百万”读作“澜”,“大象”读作“沧”,合起来便是“澜沧”。“南掌国”把都城从“琅勃拉邦”迁移到“万象”后,也称“澜沧王国”、“万象王国”。 

 暹罗、兰纳、南掌,其祖先都是大理国中的傣族部落。 

 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忽必烈率领蒙古军分三路进攻大理国,并于次年攻陷大理国的五城、八府、四郡,在昆泽(今宜良)俘获了大理国君段兴智,“大理国”遂亡。忽必烈征服大理后,蒙哥汗任命段兴智为大理世袭总管。 

 大理国灭亡后,引起周边部族的震动,一些傣族部落纷纷东进、南下、西迁,在这过程中就形成了暹罗、兰纳、南掌。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勐骚瓦国王的孙子法昂从吴哥(今柬埔寨)返回勐骚瓦(也称勐骚,汉人称为囊汉城),击败了祖父,在勐骚瓦称王,国号“南掌”。 

 法昂在吴哥流亡时,娶了吴哥国王的女儿为妻。法昂称王后,吴哥国王见南掌国人信仰的都是原始宗教,就叫女婿派一个使团到吴哥去学习佛法,并送了一尊“琅勃拉邦佛像”给了南掌国。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南掌国的使团将佛像运回囊汉城后,囊汉城就改称“琅勃拉邦城”,从那时起,佛教进入了南掌国。 

 洪武五年(1372年),法昂客死于楠府城(今泰国难府首府),其子刀线歹袭位。 

 洪武十六年(1383年),刀线歹归附大明。 

 永乐二年(1404年),大明在南掌国设老挝军民宣慰司,由土官刀线歹为宣慰使。 

 永乐四年(1406年),大明征讨安南,老挝军民宣慰司出兵协助大明进攻安南。朱棣征服安南后,设“交趾布政司”。谁知,充满反骨的安南出了个狠人黎利,率领反叛的安南人到处袭击明军。 

 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皇帝朱瞻基考虑到驻安南的明军花费了大量军费也没平定黎利的叛乱,就令明军撤离了安南。黎利于宣德三年(1428年)建立后黎朝后,不仅经常骚扰大明边境,为报复当初南掌国出兵安南,也经常骚扰南掌国边境。 

 成化十四年(1478年),后黎朝以黎寿域为征西大将军,大举入侵南掌国。 

 成化十五年(1479年),后黎朝派18万大军再次西进,于次年攻陷了囊汉城,杀了宣慰使刀板雅及其长子。刀板雅的次子刀加帕逃入兰纳,与兰纳结成同盟对抗后黎朝军队。谁知,后黎朝的军队一路西进,占领了景迈(今泰国清迈),刀加帕被杀。刀加帕的儿子刀雅赛(也叫刀板朗)逃入车里司,后黎朝的军队追到车里司,竟然还要求车里土司召片领向后黎朝称臣。后来,召片领、刀雅赛率部突袭后黎朝军队,使其损失惨重,于是后黎朝军队撤出车里司、兰纳,但拒不撤出南掌。大明得知详情后,令安南退兵。后黎朝军队见大明朝廷介入,终究不敢得罪大明,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退出南掌。后黎朝军队退出南掌后,大明命刀雅赛袭宣慰使。刀雅赛回到囊汉城后,为了不得罪后黎朝,也向后黎朝进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