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吐鲁番(第2页)

 第二条是“新开道”,位于第一条道的北面,即自哈密经二堡、三堡、了墩(唐代时建,也称瞭墩)向西北,沿东天山南麓而行,经哈密盐湖(今也称七角井盐池、东盐池)北缘转西南,经惠井子(今哈密西盐池一带)到柳城(今鄯善县鲁克沁镇)、吐鲁番,为唐代时开辟的道路,因此称为“新开道”。 

 第三条是沙尔湖道,它在第一条道的南边,从托合齐(今哈密三堡镇)往西南方向,经剌木城(今四堡镇)、哈剌帖癿城(也称哈剌帖魄城,今哈密五堡镇)、沙尔湖南缘,再往西北到柳城(今鲁克沁镇)、吐鲁番。 

 汉唐时期在丝绸之路有水源的地方建立了很多驿站,这些驿站大多是用木头、柳条、芨芨草、砂石搭建的棚子,这些棚子往往搭在山顶、坡顶,称为“烽燧”,山顶、坡顶下面就是水源。汉代建的“老了墩”和唐代建的“了墩”,就是汉唐时期建的众多“烽燧”中的一个。

 因黑风川一带的风很大,能把砂石和拳头大小的鹅卵石吹得满天乱飞,且大风一年四季不会中断,人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因此自唐代后,“黑风川道”很少有人走了,大多改走“新开道”、“沙尔湖道”。 

 “新开道”因靠近东天山南麓,沟沟坎坎里有雪山融水,泉水也很多,因此水源比“黑风川道”要充足,自唐代开辟这条道后,尽管路途要远一些,但很多商人愿意走这条道。 

 “沙尔湖道”的“沙尔湖”其实并不是一个湖泊,而是一片广袤的黑戈壁,这里可能在一亿年前遍布森林和湖泊,到了后来因气候变化、地质活动,湖泊已干涸了。由于它的海拔只有33米,是哈密盆地的最低点,因此在春季冰雪融化后,或在下雨时,可能会积点水,形成湖泊。这些湖水少部分渗透到地下,大部分湖水会很快蒸发到空气中。今天在沙尔湖北缘发现了巨型煤田,煤炭储量达230亿吨,也证明了在很久很久以前沙尔湖周围密布森林。因沙尔湖海拔很低,地下水向这里聚集,因此有不少泉眼,可为途径的商人、牧民提供水源。弘治时期,吐鲁番人屡次谋夺哈密,走的就是这条道。 

 几天后,斥候来报,有2万吐鲁番军队从沙尔湖方向过来了,“黑风川道”、“新开道”没有发现来自吐鲁番的军队。 

 李鸿雷听了斥候报告后,当即下令在火石泉西南60里的哈剌帖癿城设伏,全歼这支来自吐鲁番的军队。于是,辛思忠、杨光裕、邬思、张承祖、苏米尔、祁特本尔贝、腾吉斯跟着李鸿雷来到了哈剌帖癿城。 

 哈剌帖癿城是回鹘人建的城镇,征西军到了哈剌帖癿城后,为了防止城内的回鹘人给来自吐鲁番的部队通风报信,就把它封锁了起来,只许进,不许出。 

 阿不伦·穆哈穆德从木罕买提的使者那里得知有2万明军来哈密后,料到不会有好事,于是忙点起2万兵丁,让自己的亲信依沙木丁带队,直扑哈密。 

 依沙木丁早从来自嘉峪关的商人那里,得知现在的大明国乱得很,国力都快被流寇消耗尽了,因此他在途中想道,等灭了这支明军后,干脆去嘉峪关,看看他们的关城有多坚固?直到依沙木丁在哈剌帖癿城南被征西军包围后,他才知道自己太轻敌了。在被征西军干掉了1万人马后,依沙木丁明白了,不是自己轻敌,明军所拥有的火枪、火炮,比他在中亚见到的火枪、火炮要猛十几倍,哪怕自己带10万人马来也没用,即使叶尔羌汗国的所有军队都过来也会被消灭,于是他抛弃了部队,向西逃去。依沙木丁逃走后,征西军俘虏了6000多吐鲁番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