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河西走廊(2)(第2页)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都督宋晟对张掖旧城进行了改造,并在东边扩建新城。使得城周达到了十二里三百五十七步,城高三丈三尺,城厚三丈七尺。设4大城门、6小城门,东门为“扬煦”,二门为“寅宾”;西门为“怀新”,二门为“广德“,三门为“宣威”;南门为“延恩”,二门为“时薰”,三门为“行熏”;北门为“镇远”,二门为“永康”。每个城门都有瓮城、城楼,城墙转角处都

设有角楼,城外有宽三丈七尺的护城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巡抚陈裴巡察河西防务时,发现城墙全是用沙土夯筑的土城墙,城门皆为木门,于是在城四周督造了24座敌台,坚固了防卫。万历二年(1574年),巡抚廖逢节花了2年时间,将城墙用砖石包砌。 

 额璘沁罗卜藏到了甘州城后,发现城门紧闭,城墙上的大顺军严阵以待,考虑到城内的大顺军有枪有炮,也不敢太靠近城墙,就下令将甘州城为了起来。为防备凉州方面的大顺援军,他又令特斯部台吉代希率3000人马南下,占领山丹堡,然后阻击从凉州方面过来的大顺援军。 

 山丹堡距甘州城约60公里,曾是大明山丹卫的驻地,焉支山就在山丹境内。因黑河在这里冲积出了大片平原,水草丰美,匈奴人曾在焉支山下放牧。汉朝占领这里后,成了官马牧场,将焉支山称为“山丹山”,后来因山中盛产中药“大黄”,焉支山又被称为“大黄山”。后来,随着汉人不断迁徙到这里,焉支山下有了大片耕地,成了河西走廊的重要农业区。进入明代后,在这里设山丹卫,驻地在山丹堡,下辖大桥寨堡、永兴堡、新开坝堡、杨家坝堡、花寨堡、老幼寨堡、祁家寨堡、卢真寨堡等十一个寨堡,常年驻扎着5600人马。可到了崇祯年末,山丹卫的实际兵力只有3千左右。贺锦率大顺军进攻甘州城时,山丹卫几乎全军覆没。大顺军占领甘州、肃州后,在山丹留下了2千人马。 

 山丹的大顺军接到左瓤的增援命令后,忙赶往甘州,在大桥寨堡附近遇到了代希率领的蒙古兵。一阵厮杀后,大顺军败下阵来,余部1200多人逃往了永昌。 

 代希打败山丹的大顺军后,并没有去追击,而是在山丹堡一带驻扎,防备东部的大顺军再次增援甘州城。 

 额璘沁罗卜藏将甘州城围起来后,又开始砍树伐木,制作登城云梯、抛石机。尽管在镇夷堡、高台堡缴获了不少箭头,但一旦攻城,这些箭头远远不够。他打听到山丹境内有铁矿,就派人去占领铁矿。 

 此时,山丹开采的铁矿在山丹堡北10里,明军曾利用这里的铁矿,冶炼后制作兵器、农具。大顺军占领山丹后,也利用这里的铁矿石,制作兵器。额璘沁罗卜藏占领这个铁矿后,开始制作箭头、盾牌、长矛、弯刀、狼牙棍(也称狼牙棒)。在后世的1960年,对山丹县北山铁矿进行普查,铁矿石保有储量还有24万吨。 

 蒙古人使用的冷兵器中,狼牙棍是一种极为厉害的兵器。作战时,身披重甲的蒙古人,手持狼牙棍,一棍子锤下来,人马俱碎,堪比唐代强悍的兵器——陌刀。你用刀砍,可能砍断一条胳膊,划伤一道刀疤;你用剑刺,如没有刺中要害的话,也基本死不了。可是,狼牙棒是扩散性深度伤害,如击中天灵盖,当场把天灵盖击碎了;如击中脸颊,颅骨当场被击碎,也活不了。即使没击中头部,击中胸部、腰部的话,把骨头都砸碎,这个人不死也残废了。北宋时期,宋军为了对付蒙古人、金国人的狼牙棍,不得不发展重型扎甲、火器来应付。蒙古人西征时,靠着狼牙棍,仅用5天时间就攻陷了梁赞城,让欧洲人第一次见识到了狼牙棍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