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挺进印度洋之锡兰岛(5)(第2页)

 喻太敏按照佛教传统参拜大足后,与努勒一起离开圣足山,来到了拉特纳普勒(ratnapura)。 

 “拉特纳普勒”在僧伽罗语中是“宝石城”的意思。在17世纪,锡兰岛上开采宝石矿的地方主要在卡鲁(kalu)河谷的拉特纳普勒,这里出产30多种宝石,有红宝石、蓝宝石、猫眼石、石榴石、金绿宝石、海蓝宝石、紫翠石、月亮石等。这里的宝石蕴藏在河谷、山坡、稻田下面的沉积物中。如果说孟密的宝井(今缅甸抹谷)是以红宝石著称的话,这里尤以蓝宝石最负盛名。 

 一路上,喻太敏在拉特纳普勒看到了数百个宝石矿。小矿主手下可能只有十几个矿工,大矿主手下有近百名矿工。矿工多了,矿主就会请监工,这些监工往往是矿主的亲戚。 

 有些矿主在溪谷里、山坡下刨着砂砾,然后在河道里先用竹篓洗掉泥水,再把砂砾用竹扁像淘金一样不断地淘洗,洗净后从砂砾中翻找五颜六色的宝石。运气不好的话,砂砾中啥都没有,运气好的话就能找到宝石。 

 有些矿主在稻田里向下打个竖井,到达地下宝石层后,再向四面掘平硐,矿主为省事,没有对这些竖井、平硐进行支撑。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耕地的破坏,但增加了危险性,一旦竖井、平硐坍塌,矿工就被埋在里面了。这种方式也注定了竖井不能太深,平硐的截面不能太大,矿工只能趴在硐里挖掘,平硐也不能太长,最长不能超过10米,否则矿工会被闷死在里面。 

 在锡兰岛每年有2个雨季,四月~七月为西南季风雨季,十月~次年的一月为东北风雨季,其余为旱季。到了雨季,河谷、稻田里的宝石矿是没法开采的,即使在旱季,平均降水量也有约800mm,矿硐也得经常抽水,才能开挖宝石。 

 到了拉特纳普勒后,喻太敏在努勒的陪同下先来到了附近的一所寺庙,这所寺庙建庙时间不长,也只有10多年的历史,但香火很旺。在1618年—1620年期间,葡萄牙人占领拉特纳普勒后,摧毁了该地一处古老的印度教寺庙,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教堂和堡垒。后来,康堤王国重新夺回了拉特纳普拉,将葡萄牙人修建的教堂拆除,修建了这所佛教寺庙——即后世斯里兰卡著名的maha saman devalaya。 

 努勒问喻太敏:“喻总,我们就在附近给你找地吗?” 

 喻太敏说道:“这里挖矿的人太多了,我们去别的地方挖矿。” 

 “去哪里?” 

 喻太敏就拿出地图,指着拉特纳普勒东南约15公里的皮尔马杜勒(pelmadulla),说道:“我们去那里挖矿。” 

 于是,努勒陪着喻太敏来到了皮尔马杜勒,没看到这里有人挖矿,于是努勒问道:“喻总,这里有宝石吗?” 

 “有没有宝石,我们试试不就知道了吗?” 

 于是,几个勘探人员拿出铁锹、十字镐、簸箕、竹扁等工具,刨开表土,然后把下面的砂砾拿到河道里清洗,洗干净后,果真在砂砾中找到了五颜六色的石头,有的是蓝宝石,有的是红宝石,有的是紫晶,有的是黄玉。 

 喻太敏拿起一颗直径约1厘米的蓝宝石后,从口袋里掏出电筒,照射着这颗宝石,发现它晶莹剔透,一点杂质都没有。 

 努勒对手电筒已不再陌生,他们赶夜路时,他早就见到过手电筒,自己也从喻太敏那里要了一个手电筒。他也用手电筒看了这颗宝石后,告诉喻太敏,这颗宝石值100两银子。接着他拿起一颗小的黄绿色的宝石,也用电筒照射着,发现宝石里面有一道光线,光线周边没有黑点。转动宝石时,这道光线像眼波一样也会转动。努勒兴奋地说道:“这是一颗顶级猫眼石,即使粒径小,也能值10两银子。” 

 喻太敏说道:“这下你相信这里有宝石了吧?” 

 “你是怎么知道这里有宝石的?” 

 “你不是看见我有张图吗?你们国家哪里有

矿?是什么矿,那张地图上都有。” 

 “那张图是谁给你的?” 

 “我们刘总给的。” 

 “他是神仙?” 

 “他有仙娘,差不多也是神仙了。” 

 “我能见到他吗?” 

 “今后你去了我国,就能见到他。” 

 “嗯,今后我一定找个机会去天朝玩玩。”说完,努勒问道:“这里你要多少地?” 

 “先拿个5平方公里吧。” 

 “行。我派人和你一起丈量土地。” 

 后来大华公司除了在皮尔马杜勒开采宝石矿外,还在锡兰岛东部的埃勒黑勒(elahara)、南部的卡特勒格默(kataragama)、西南部的韦勒戈德(weragoda)。历史上,皮尔马杜勒的宝石矿是18世纪才发现的,主产蓝宝石。埃勒黑勒、卡特勒格默、韦勒戈德的宝石矿都是在19世纪才发现的,除了有蓝宝石外,也有红宝石、猫眼石等宝石。在后世,埃勒黑勒宝石矿区是斯里兰卡第二大宝石矿区,其产量占到斯里兰卡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