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挺进印度洋之加尔各答(2)(第2页)

 孟加拉地区的黄麻通常在雨季播种,到了冬季后再收获,然后把它浸泡在水里一个月,让它们在细菌作用下发酵变软,使麻皮与麻杆脱胶,再剥皮、打纤维。其产量、用途仅次于棉花。孟加拉人的主食与大明南方人的主食一样都是大米,孟加拉人种植的高粱主要用来酿酒,今后大华公司采购孟加拉地区的高粱后,自然也可以用来酿酒后提取酒精。 

 舒春桥在与村民的聊天中得知,由于孟加拉湾、胡格利河有丰富的贝壳类生物,如牡蛎、扇贝、哈蜊、海螺、海蚌、河蚌、田螺等,当地百姓捕获这些贝壳生物后,就在海岸边、河岸边留下了大量贝壳,因此这里的村民除了种地外,还以燃烧贝壳加工贝石灰,然后用这种石灰来造房子。 

 卡里卡塔村民告诉舒春桥,村东边8里有个盐湖。于是,舒春桥就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来到这个盐湖(位于今加

尔各答盐湖体育场附近)。 

 这个盐湖的湖面面积并不大,大概在1平方公里左右(后世经开发后已缩小到0.3平方公里左右),当地人在旱季利用该湖来晒盐。舒春桥也不明白在孟加拉的“泽国”地区怎么还会有这个盐湖的,猜想这个湖泊下可能有岩盐,旱季泉水从地下冒出后,在这里就形成了盐湖。鉴于这个盐湖的体量太小,舒春桥也不准备开发利用这个盐湖。 

 趁着空闲时间,阿米格陪着舒春桥来到“加尔各答”上游100里的胡格利城。 

 早在(1575年),葡萄牙人就来到了胡格利,对于莫卧儿阿克巴大帝来说,自己和葡萄牙人都属于孟加拉的外来户,如能借助葡萄牙人的力量来稳住孟加拉,自己就能抽出更多的精力来平定其它地方的叛乱,于是就允许葡萄牙人在胡格利建商馆、建社区、建堡垒,胡格利城就成了葡萄牙人在孟加拉地区最大的基地。作为回报,葡萄牙人也给阿克巴提供了丰厚的税收。谁知从崇祯三年(1630年)起,印度大陆多地发生了连续三年的严重旱灾,大片田地歉收,老百姓没吃的,甚至发展到了易子相食,造成许多村落的人口集体灭绝。沙贾汗急需大量的资金来赈灾,于是就看中了繁华的胡格利城。崇祯六年(1632年),也即发生旱灾的第三年,沙贾汗要求葡萄牙人把胡格利城交给自己管理,可好说歹说葡萄牙人就是不愿意交出胡格利城,于是沙贾汗就派出了1万余兵力,在400艘舰船的协助下,进攻胡格利城。而此时驻守在胡格利城的只有300名葡萄牙士兵。莫卧儿士兵原本以为能很轻松占领胡格利城,谁知葡萄牙人依靠先进的火器、坚固的城防,硬是抗住了莫卧儿士兵的一轮又一轮的进攻。莫卧儿人在失败多次后,也终于明白自己拥有的火器远远不如葡萄牙人,自己引以为傲的舰船在葡萄牙舰船面前简直是“小儿科”,靠硬攻只会牺牲更多的士兵,于是就采取了围困的办法。三个月后,胡格利城内的葡萄牙人弹尽粮绝,开始突围,最终除部分人突围到吉大港外,其余的不是战死就是被俘。 

 沙贾汗攻陷胡格利城后,本以为可以在胡格利城收取到源源不断的税收,谁知随着葡萄牙人的离去,葡萄牙人也将大宗商品的贸易转移到了由他们控制的吉大港,虽然在松迪布岛有缅甸海盗,但这些海盗与驻吉大港的雇佣军相互勾结后,葡萄牙人在吉大港依然从事着大额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