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挺进印度洋之八莫


 康济鸿率队进入麓川江后,武奋扬率队沿着伊洛瓦底江继续北上,航行了约70里后,来到了江头城(今缅甸杰沙)。 

 江头城位于伊洛瓦底江的右岸,也是一座古城,历来是缅北稻谷、棉花、柚木、竹子的集散地,从云南输入缅甸的茶叶也大多在这里集中后,销往阿瓦城、勃固、沙廉、马都八。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军将领刘綎、邓子龙在反击缅军时占领了这里,迫使当时的孟养司再次归降大明。 

 过了江头城约100多里后,来到瑞古,前方就是伊洛瓦底江的第二个峡谷。船舶过了这个峡谷,到了南康再上行30里后,就到了老官屯(今kaungton,华人称光屯镇,缅甸称恭屯镇)。 

 老官屯既是缅军为防备明军南下在伊洛瓦底江修筑的军事堡垒,也是缅甸对行走于伊洛瓦底江的商人收取关税的地方,所以总部提醒丛明鑫,船队到八莫、密支那地区,不得携带武器。 

 驻扎在老官屯的缅军看见下游有几艘不需要划桨、拉纤的船过来后,如临大敌,缅甸水军的船舶赶紧从上游顺水而下,把武奋扬的船队拦住了。等弄明白这些船是来自大明国的商船后,才放船队进入老官屯。 

 驻老官屯的缅甸收税兵上船检查船上的货物时,武奋扬仔细查看着这个堡垒。老官屯堡垒是沿江修建的,分东、西两大营寨,东营寨位于江的南岸,西营寨位于江的北岸,两大营寨有营栅深入江中,这些营栅都是用很粗的楠木插入江中,连江中的岛屿也有营栅,缅军水军就驻扎在岛屿上。每个营寨的城墙是用石头、木头搭建的,这些木头的直径比营栅的木头还要粗,至少要双手才能抱住,缅军为了防止遭火攻,在木头城墙的内外还用巨石加固。城墙上每隔5至8步就用木栅搭出一个射击孔,用于射箭、开枪,每隔100步左右有一门大炮。营寨的外面还有用高大粗壮的木头搭建的瞭望台。在西伯利亚善于搭建木头城堡的哥萨克人看到这种工事后,恐怕也得对缅甸人甘拜下风。历史上,发生在乾隆年间的清缅战争中,清军进攻缅军的老官屯时,面对这么坚固的营寨是束手无策,攻了几个月都没能把它攻下来。 

 由于来往于伊洛瓦底江的云南、缅甸的商人大多要经过老官屯,因此缅甸在老官屯还设置了钞关。从云南输入缅甸的商品主要是茶叶、棉布、丝绸、铜、瓷器、纸张、铁锅、水银、蓝靛、草药等,从缅甸输入云南的主要是稻谷、棉花、盐、木材、象牙、鹿茸、熊胆、麝香、燕窝、宝石。尽管云南产盐,但云南的盐主要是井盐,价格远比产自缅甸的海盐要贵,因此缅甸的海盐很受云南边民的欢迎。缅甸人在老官屯设置钞关后,每年都能收取很多税银。 

 缅甸收税兵检查了船上货物,发现没有违禁物资,在收取了关税后,放行了。 

 武奋扬率船队继续上行30里后,来到了八莫。 

 八莫是大盈江与伊洛瓦底江的交汇处,由于它靠近铁壁关、南牙关,很多商人就把八莫当做落脚点,因此八莫成了商品的集散地。八莫属于蛮莫土司管辖,它的北边50里就是蛮莫土司的驻地蛮莫。 

 居住在八莫的有苗族人、缅族人、傣族人、景颇族人,也有少量汉人。“八莫”来自于苗语,意思是做水坛的村子。八莫是个很有特色的村子,苗族人在村子里利用当地的陶土烧制盛水的坛子,所以把它称为“八莫”。傣族人在村子里打造铁锅、铜锅,他们打造锅时,并不是像大明国那样用鋳造法,而是把烧红的铁、铜用铁榔头一下一下地敲出来的,因此锅的价格比大明造的高很多。 

 饶希之上岸后,发现龙玉和沫府管家饶希之已在这里等候着了。 

 龙玉也是秘密带了300名特种兵士兵进入蛮莫境内的,他手下的其他士兵正在南甸宣抚司(县治在今梁河县)的神护关待命。 

 洪武年间,南甸土司归附大明,永乐十二年设南甸州,正统八年因征麓川有功,升为宣抚司,首任宣抚使是刀贡罕。崇祯六年(1633年),宣抚司刀乐启因病去世,因其子刀乐保才3岁,一直由刀乐保的母亲代掌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