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挺进印度洋之仰光港(第3页)
钟继元也无暇去参观佛塔,在达贡河边买了1000亩的地,然后通过沙廉官府把这块地买了下来。这块地主要是建码头、堆场、仓库,还要建纺织厂、米厂、制衣厂等,码头建成后将被命名为“仰光港”。
买好“仰光港”的地后,钟继元又带着人在达贡河两岸踏勘。
达贡河两岸有很多农田,缅甸农民的水稻种植方法与汪洪亮在柬埔寨看见的一样,采用的还是“直接播种法”,并不像大明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那样采用插秧法,因此水稻的平均亩产量只有0.5石左右,最高亩产量也不会超过0.8石,如一年种三季水稻的话,年平均亩产量在1.5石左右(最高2.4石)。由于缅甸人少地多,缅甸农民还大多采用轮耕的方式,也即这季种了地后,下季这块地就休耕(有的甚至休耕1年),改种边上那块地。尽管缅甸的气候每年可以种三季水稻,但他们嫌累,通常一年只种2季,每年的五月至七月开始播种,到了九月至十一月收获,每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播种第二季作物,到次年的三月至四月收获。在其它季节,部分耕地用来种植棉花、甘蔗、桑树、麻类、豆类等经济作物。即使缅甸人用耕牛耕地,还采用水
稻直接播种法、轮耕制,平均每户人家累死累活能种植的耕地也不会超过40亩,因此达贡河两岸还是有很多荒地。即使在后世,缅甸闲置的耕地也很多。
钟继元为了使得买下的地能连成片,从斯英波侯手里买下生地时,顺便把边上的熟地也买了下来。斯英波把荒地买了后,心想终于把这些荒地卖出去了。而把熟地卖掉的缅甸农民,拿着卖地赚来的钱,去沙廉城快活去了。
不久,2千多名拖儿带女的大明国难民来到了达贡,随这些难民来到达贡的,除了20台水泵外,还有12台拖拉机、12台插秧机台。钟继元以前也只见过水泵、拖拉机,还没见过插秧机,从集团公司派来的达贡农场干事施土根那里才知道,他喊不出名字的机器叫“插秧机”。
施土根原来是苏州清明山石英石矿下属农场的干事,在苏州时只负责400亩耕地,到了达贡后,一下子管辖了10万亩耕地。他把2000多人分为10组,每组200人,每组耕作1万亩,人均50亩。每组除了要种地外,还要养牛、养猪、养鸡、养鸭、养鹅、养羊。
当农场的水泵从达贡河里把水抽到稻田里时,附近得到消息的缅甸人都过来参观,心想怪不得这些大明国的人没有造水车,原来是用机器抽水的。
当拖拉机开始耕地时,又把缅甸人看呆了,心想怪不得这些大明人也没养几头牛,原来他们并不是靠牛来耕地,主要是靠机器来耕地的,这个耕地效率比牛耕地的效率高多了。
不过,当大明国的农民在水田里起垄、育秧时,缅甸人想不通了,心想大明国的农民会不会种地?这么高的播种密度,能长稻子吗?尽管他们听说过大明国采用的是插秧法,但都没见过,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些农民是在育稻秧。
当缅甸人看到这些大明国的农民把割下来的草与淤泥、牛粪、猪粪等一层层堆放在田头的地坑里时,他们才知道这叫做厩肥。
后来,缅甸人看到大明国的农民把稻秧从地里拔出来,摆到了一台在地里的机器上,这台机器向前开着开着,就把秧苗插好了,这下缅甸人更震撼了,心想原来世界上还有插秧的机器。
达贡农场使用了从淡马锡岛运过来的化肥、农药后,到这季水稻收割时,平均亩产量达到了6石。后来,缅甸人看到了脱粒机、鼓风机、碾米机,心想,原来大明国的农业机械是配套的。